中新网内蒙古新闻5月14日电 (陈峰 张春生)连日来,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魏坚带领中央民族大学边疆考古研究院考古文博系的博士、硕士生一行,在额济纳旗居延遗址开展考察研究工作,每到一处文物遗址点,都会对其进行认真测量,进一步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相关信息,为下一步顺利完成考古发掘报告的编撰奠定基础。
图为工作现场。“近年来,我多次带领学生前往居延地区,目的在于收集补充资料,以推动我们相关报告的尽早完成。这份报告的完成,对于今后居延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乃至对当地未来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魏坚说。
魏坚在内蒙古从事边疆考古研究已有40余年,多次深入到额济纳旗对居延遗址历史文化进行考察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对居延历史文化的保护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居延现在不仅仅是汉代以汉简为代表的居延,居延现在是一个区域范围的国家大遗址。我们在申遗当中要把这些丰富的文物资源与极具价值的学术资料,能够运用到申遗工作及未来的活化利用当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些年来我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和研究,推动相关工作不断向前发展。”魏坚说。
据了解,居延大遗址,始建于汉代,包括烽燧、塞墙、城址、墓葬、绿城遗址群、寺庙、佛塔、古代房址等八个类型,是面积约1.96万平方公里的超大型古遗址,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重要的历史遗址,对研究丝绸之路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正式启动居延大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多年来做了大量工作,积极向前推进,不断夯实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前期工作,现取得新进展,进入新阶段。“目前,居延遗址地区整体的考古文物保护规划已经做完了,等待国家文物局审批。”魏坚说。
下一步,额济纳旗将加强与专家学者的合作,按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要求,持续加大各项工作力度,力争居延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