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是国内较早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城市之一,让老年人幸福享老、安度晚年,是苏州民生工作的重点。近年来,苏州民政在阵地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方面不懈努力,特别是2024年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以下简称“双提升”)行动项目试点地区后,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印发实施方案,全面启动项目。一年来,苏州各区(市)加大投入、积极创新、拓展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可感可及可靠的服务。
加强硬件建设,让老人居家安全又舒适
“有了养老照护床位和这些智能设备,遇到紧急情况也能立刻呼救,孩子们不用整天担心我了。”曾多次因摔伤就医的薄大强老人,如今说起居家养老,话语中透着安心。薄大强家住太仓市浮桥镇和平花园,平时一人在家。“双提升”项目启动后,承接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改造的太仓市德颐善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经上门评估,为他精心定制了一套床位改造方案和智能设备配装方案。改造完成后,他非常满意。
太仓市的“双提升”项目于2024年6月启动,为实现改造效益最大化,太仓市聚合养老护理员、社会工作者、能力评估师、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康复理疗师等120多名专业人员,形成了“专业评估—方案定制—基础改造—智慧赋能—呼叫响应—服务上门”的全链条服务。截至目前,太仓市已完成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263例,照护床位普遍安装有生命体征监测带、紧急呼叫器等智能设备。
配合照护床位建设,太仓市改进了已有的“颐养金仓”为老服务小程序,形成了“24小时生命体征监测+人工智能风险预测+一键呼叫紧急上门”的智能紧急响应机制。此外,太仓市还为2656户老年人家庭开展了家庭适老化改造。这些举措,织密了原居养老的“安全网”。
张家港市将适老化改造纳入民生工程,全力推进。2024年,全市投入资金约772万元,以“一户一案”为原则,制定防滑处理、卫浴改造、紧急呼叫等7大类68项改造清单,累计改造4901户。
姑苏区推进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的力度很大。“双提升”项目启动以来,姑苏区将适老化改造升级为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探索个性化、智能化居家服务的综合实践,项目涵盖了室内行走便利、智能监测跟进、辅助器具适配、生活照料、失能护理等方面的60多项内容。在改造方面,区民政部门精心选择承建单位,有力地保障了设计水平和施工质量。2024年,全区共实施适老化改造项目1814户,至今年6月底,还将实施超300户的家庭养老床位建设。
升级智慧平台,让服务多元又便利
“之前我腿脚不方便,出门买菜、配药都是大难题,现在有了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这些难题都解决了,我心里别提多踏实了!”家住姑苏区吴门桥街道梅亭社区的73岁独居老人朱建原说。
因患小儿麻痹症,朱建原从小失去了行走能力,如今还患有心血管疾病,只能依靠轮椅行动,而且长期独居。“双提升”行动项目启动后,朱建原所在的社区将他列为重点服务对象,由第三方运营的“虚拟养老院”智慧养老平台每周派服务员上门3次,帮他解决打扫房间、采买生活用品、定期配药等生活难题,还陪他聊天,为他解闷宽心。
记者了解到,姑苏区有17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平均每5平方公里一个站,每个站约有服务员30—60名,服务员根据智慧养老平台的派单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截至目前,这些服务员已累计为姑苏区的12万名老人提供过助洁助浴、精神慰藉等服务。
近年来,姑苏区推出“好护家”小程序,依托智慧养老平台不断拓展智慧应用场景,推出了家庭夜间陪护、社区日间照料、药品物资配送、远程健康管理等多元化养老服务,并积极与科技企业合作,为老人提供电子守护卡等智能化设施设备。海量的为老服务实践,让姑苏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于此,姑苏区民政和卫生健康局、江苏居家乐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等单位还参与起草了《虚拟养老院运营管理规范》。2024年3月5日,这项规范成为江苏省级标准。
为了让“双提升”行动项目惠及更多老人,姑苏区还将政策宣传融入日常关爱服务中,在社工常态化上门走访、空巢独居老人关爱探访等工作中,积极向老年人宣传政策、询问需求,及时帮助解决困难。
太仓市建立市、镇、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专业社会组织,提供上门助餐、助洁、助医、助行、助学、助浴等服务。依托“双提升”行动项目,太仓市进一步提升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调度能力,如今该项服务惠及3万名原居养老的老年人。
“双提升”行动项目实施后,张家港市依托更完备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点)阵地,推进公益性社区养老会员服务体系建设,共吸引6.47万名老人注册,其中经常参与活动的老人约有4万名。截至目前,全市的为老服务机构已累计服务会员239.2万人次,累计为老年人会员开展各类活动7430场次,参与人数达21.88万人次。
拓展认知照护,守护老人“记忆家园”
3月27日,家住太仓市娄东街道惠阳社区83岁的陈丽(化名)像往常一样来到位于惠阳一村的养老服务站。太仓市振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派驻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胡艳拿出一个盒子里的游戏材料,开始跟陈丽进行“物以类聚”训练。
胡艳介绍,训练方法是每次选取6张图形卡片,随机摆在桌子上,请陈丽尝试记忆这些图形的位置,然后将卡片背面朝上,再请陈丽根据记忆判断卡片上的图形。
“您今天能记住三张卡片的位置了,真棒!”胡艳一边鼓励陈丽一边告诉记者,“一开始,这位老人只能记住两张卡片的位置,但她对这个游戏很感兴趣,一直在练习。”
陈丽和老伴是退休后从上海来太仓养老的,儿女不在身边。2024年5月,养老服务站在筛查中发现她有认知症风险,为此对她开展了一些非药物干预。由于陈丽平时经常来服务站,再加上胡艳工作时特别热情周到,这让她非常信赖胡艳,有时和老伴闹矛盾了,她也会向胡艳求助。
记者了解到,除了认知训练,服务站还尝试用非洲鼓课程激活认知症老人更多的脑区。其创新之处是用图形代替音符,给老人写简谱,比如用三角形代表“咪”音,用圆形代表“发”音……然后请认知症老人按照改造后的乐谱来击打非洲鼓,以提升认知训练效果。
太仓市的老年人认知症友好社区试点建设始于2023年5月,由市民政局牵头,联合市卫健委、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共同探索实施。“双提升”行动项目启动后,太仓市加快了认知症友好社区试点建设进度,并通过家庭照护床位建设、居家上门服务、家庭照护者支持等多种方式,提升认知症老年人的家庭赋能支持和服务保障能力。
两年来,太仓市发布并实施了试点社区“认知症友好使者”和“认知症体脑激活师”培训认证、风险筛查等六大项目;实施了宣教、重点人群筛查、非药物干预服务,有效缓解了重点老人的认知症状;发动居委会、社区医务室、中小学校和交管部门等与机构组成“护联体”,教“护联体”成员学会辨别疑似认知症患者和提供帮助的方法,以降低认知症老年人走失、受伤等风险。
据悉,太仓市今年还将结合老年人免费体检持续开展认知症筛查,全年预计筛查6000人左右,并依托服务站点,为300名老年服务对象提供早期干预支持服务。
“接下来,我们将推动各区(市)倒排‘双提升’行动时间进度,加强资金和绩效管理,密切监测项目进展,及时协调解决系统问题,确保项目圆满完成,达到预期效果。”苏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报记者 孙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