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戴轩)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抑郁障碍研究协作组近日发布《成人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临床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自杀问题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挑战,在对自杀风险患者的临床干预中,也面临抗抑郁药物需要较长时间方能发挥效用的难题。共识提出对所有抑郁症患者均须进行全面和持续的自杀风险评估,在治疗方面,可在口服抗抑郁药基础上联合其他的治疗手段。
世卫组织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2010-2021年,在25种常见疾病中,抑郁障碍导致的全球伤残疾病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s)一直排名第2位。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抑郁障碍的一种典型状况,2019年发表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人抑郁症的加权终生患病率为3.4%。
目前对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临床评估、治疗和随访缺乏针对性的、全面的、规范的指导。
在治疗方面,常用的口服抗抑郁药起效慢,临床治愈率低,缺少快速起效的临床干预手段是临床瓶颈之一。共识提出,对于自杀行为风险较低的患者,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具有相似的疗效,可作为首要选择;针对自杀行为高风险的患者,在口服抗抑郁药基础上,可联合艾司氯胺酮鼻喷雾剂、第2代抗精神病药、改良电休克治疗、心理治疗等方式;对于有自杀行为的成人抑郁症患者,推荐艾司氯胺酮鼻喷雾剂与口服抗抑郁药合并使用,用于快速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在处方前应评估每位患者的滥用或误用风险,仅供鼻腔喷雾给药。
北京安定医院专家介绍,抗抑郁药治疗常需2-4周方可起效,无法快速缓解抑郁症状及自杀风险,而正在接受充分抗抑郁药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仍可出现不可预期的病情波动,当前没有针对性治疗方案。该院抑郁症快速干预中心团队在随机对照试验中发现,氯胺酮单次亚麻醉剂量给药可快速启动和增加艾司西酞普兰抗抑郁疗效,可以起到更早(2小时起效)、更显著的抗抑郁及抗自杀作用,且具有重新激动抗抑郁药疗效的作用,这为抑郁症患者提供了解决抗抑郁药耐药问题的新方法。
共识同时提出,对所有抑郁症患者均须进行全面和持续的自杀风险评估,重点明确自杀行为严重程度,了解患者自杀的危险和保护性因素,以确定自杀风险等级,为制定安全干预计划及临床管理措施提供依据。对于抑郁症患者自杀的评估,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心理特征、临床症状、社会关系等危险和保护性因素,以辅助估计抑郁症患者自杀的风险等级。针对伴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需持续密切监测其自杀风险,建议进行至少持续12-24个月的定期随访和沟通。
编辑 张磊
上一篇:“儿童网红”不该是提“现”木偶
下一篇:广西三江:鼓楼听证“解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