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无锡日报
原标题:我市已建成超500公里城市绿道,“进度条”过半
家门口“绿色丝带”如何更加亲近可感?
上周末,滨湖区马山街道十里明珠堤的环湖绿道上,一个个骑行爱好者穿行在初夏绿意里,与一处处各具特色的城市游园、秀美水景、桥下空间交会成流动的风景线。绿道绵延,飞速骑行,完美呈现绿美无锡的生态活力。
建设城市绿道,大有门道。从无锡市区绿道网规划图上看到,未来我市将推动近800公里长的绿道“连线成网”,眼下已建成超500公里城市绿道,并以每年约30—50公里的速度快速增长。“进度条”过半,城市绿道建设中的断点堵点却不少:城市缝隙大大小小,各类范围的绿道迟迟无法“成环成网”;绿道功能较为单一,没有发挥“串联”多重空间的功能;建成区内新建绿道面临土地资源紧张、无处可“绿”的现状……如何通过绣花功夫让城市绿道“串珠成链”甚至实现“有机更新”,让市民百姓对家门口的“绿色丝带”更加亲近可感?记者进行探访。
让绿道一路畅行,“城市缝隙”怎么弥合?
你是否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城市绿道走着走着突然“没了”,取而代之的是破败不堪的水泥地,于是宁愿多在城市绿道上多走几个来回,也不愿踏入那片略显杂乱的边侧绿地和破败的人行道板。
原先沿大丁儿童友好公园一路向南走,行至梁清路城市绿道就“断了头”,市民秦女士只能远远观望400米外的梁溪河十里画廊。去年,滨湖区城管局抓住梁溪河十里画廊提升改造完成的契机,用一条长约400米的透水步道取代了原先市民不爱走的隐秀桥。自此,隐秀路绿道实现了与梁溪河绿道的全线贯通。
“相比新城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将城市绿道与市政道路、绿化设施一同考量,老城区由于建成年代久、土地空间有限,常会出现大大小小的‘城市缝隙’。”在市政园林人士看来,城市绿道应发挥“穿针引线”的功能,优先考虑对群众诉求高、缝合难度小的城市缝隙进行有机“缝合”,激活绿色公共空间活力。
京杭运河边的运河西路,“服役”已超20年,人行道板老化,还有不少“断头路”,市民在人行道上走着走着,就被“挤到”非机动车道,长期以来改造呼声强烈。滨湖区城管局表示,今年结合防洪大堤改造,计划建设运河西路绿道,不仅要打通一系列道路“断点”,还拟将三道(步行道、跑步道、骑行道)带到运河沿岸,为市民构建起自然舒适、生活通勤、健身游憩的绿色步道,提升锡城宜居指数。
不光是交通廊道,活力空间如何串联?
从出家门到进“公园”,在无锡经开区仅需5分钟。“走在城市绿道里,满眼皆是花草树木,给人满满的幸福感。”家住瑷颐湾的新市民张艾说。回家路上,越来越多市民沿着城市绿道到附近的口袋公园舒展筋骨、放松心情。
“赏心悦目的变化,是这几年经开居民的普遍感受。”谈到无锡经开区的“微绿道”系统,无锡经开区执法监督局副局长张新安十分自豪。这一切都得益于无锡经开区在推进绿道建设过程中,加快构建市民“15分钟幸福圈”,推动城市绿道“有机串联”现有文化、医疗、体育等城乡公共服务点位,助力家门口的“绿色福利”持续升级。
“无锡已有环城古运河绿道、伯渎河绿道、梁溪河绿道等知名样本,但更多的市民迫切需要家门口触手可及的‘微绿道’,还希望绿道能通达四方,覆盖常去的公共空间。”张新安表示,眼下无锡经开区“微绿道”触角正不断延伸,将城市绿道网铺进“家门口”,并形成多个慢生活圈,比如万顺道与大通路交会处、观山路与兴梁道交会处,都是附近居民交口称赞的“美好学径”,可从容实现家—学校—口袋公园—商场的绿色畅行。
城市绿道不仅是“交通廊道”,更应是优美环境转化为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在滨湖区城管局市政绿化科科长朱楠看来,如果有可能,城市绿道应串联起沿线具有休闲游憩、文化体育等功能的公共空间,让绿道与生活充分融合,满足各个年龄层居民需求。他举例说,去年有企业家反映,随着企业和人口持续导入,胡埭镇的绿色生活配套功能亟待提升,今年滨湖区计划打造一条串联复星人形机器人产业园、蠡湖半导体等工业园区和状元里、阖闾城等文化特色产业的刘闾路(钱湖路—环太湖公路)绿道。“预计建成后将与西环线、钱胡路形成总长约18.8公里的绿道环,为市民提供散步、骑行的好去处。”
今年新建30公里,“举步维艰”怎样破解?
城市绿道既是对外展示的“城市名片”,也是街头巷尾连接“回家的路”。市市政和园林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市将结合年度道路提升改造计划与绿道建设现状,重点围绕打通绿道堵点断点、推进绿道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无界融合,新建约30公里的城市绿道。
老城是城市绿道从外围向中心城区渗透的重要区域。在土地开阔的新城,建设可骑行可慢跑可赏景的城市绿道并不难,但在老城区确实“举步维艰”:本身空间有限,时常出现道路突然变窄、需借道通行的情况;有时会遇到居住地块红线与道路红线界限不明,由于历史原因原本属于退让红线的空间被其他主体占用,一时很难挪开的现象;还有些绿地非政府所有,属于某个小区、小产权单位,土地使用难度较大。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何为寸土寸金的老城空间增添“绿意”?需要因地制宜创新举措。中南西路提升改造项目在设计方案时,发现某小区的建筑已侵占了道路红线,而该路段又缺失城市绿线,导致人行空间十分狭窄,一路“贯穿到底”的城市绿道建不了,怎么解决?经多次现场踏勘地形后,市政绿化设计师决定借用马路对岸、相对宽敞的空间,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凑出”完整、连贯的城市绿道。
城市绿道建得多更应管得好。此前有市民反映,我市某条主打智慧运动的智慧绿道,部分自动售卖机、智慧化健身设施已无法正常使用。还有市民表示,城市绿道里总能看到“横插一脚”的水电燃气标识,影响美观。业内人士表示,城市绿道“三分建七分管”,如何在不增加养护成本的同时,提升城市绿道监管养护水平,让百姓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城市最大的绿意与诚意,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水平。(姚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