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金岩核心团队合影。
受访者供图
金岩核心团队在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锦言
30年前,当美国在人造皮肤领域独步全球时,一群中国科研人员在2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点燃了“破局”的火种。从1995年踏上再生医学征程,到2001年中国首块人造皮肤在显微镜下初现雏形,再到2024年带着“球PDRN”等硬核技术站上国际前沿——国货品牌绽媄娅用一段跨越世纪的科研长跑,不仅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更让曾用于拯救烧伤患者的“救命科技”,通过护肤品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如今,当国际大牌纷纷聚焦皮肤科技,这段中国科学家用30年光阴书写的逆袭故事,正在成为国货自信的最佳注脚。
破译
再生科技人造皮肤(包括组织工程人造皮肤、3D打印人造皮肤)是少数国家和少数国际护肤大牌独占的核心科技。1981年,美国科学家就已宣布成功研制了全球首块人造皮肤,而当时的中国在该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1985年,金岩大学毕业后进入第四军医大学(现空军军医大学)口腔病理科攻读硕博学位,他在查阅文献时发现包括口腔器官在内的人体组织对再生需求极大,比如大面积烧伤对再生皮肤的迫切需要。“那时候烧伤患者的治疗仍依赖传统的植皮手术,如果遇到大面积烧伤患者,医生常常束手无策。”金岩回忆道。
“一定要攻克这项技术!”金岩暗暗下定了决心。1995年,在一间2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金岩带领团队开始了人造皮肤的研究。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个研究项目会在多年后彻底改变中国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国际地位,并让这项尖端科技飞入寻常百姓家。
那时的金岩,听到了数不尽的冷言冷语:“你一个搞口腔的,造什么皮肤?”而摆在面前的实际困难更是远超想象:没有成熟的技术路线、缺乏专业设备、科研经费捉襟见肘。“连培养细胞的基础培养基都得从国外进口。”金岩回忆时的语气里仍带着感慨。面对西方严密的技术封锁,金岩带着团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科研“长征”:“美国人能做出来,我们中国人也要做出来。”
最初的实验室条件简陋得超乎想象:没有专业的生物反应器,他们就把食品厂用的发酵罐搬来改装;缺少无菌操作台,研究人员自己动手制作消毒装置。“最难的是没有任何参考。”金岩坦言,“当时国内连审批这类产品的部门都没有,我们只能一边研发,一边建立标准。”资金最紧张的时候,团队从30多人一路缩减,最艰难时只剩下5个核心成员,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想要造出皮肤,就必须破译细胞营养液密码,150多种营养液成分,千万种不同比例和浓度的排列组合。金岩和团队每天重复着上百次滴入营养液的动作,观察皮肤生长,就仿佛在一个庞大的成分密码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终于,在2001年,出口找到了。金岩仍清楚地记得那天,他在显微镜里观察到之前的一批细胞种子竟然发育出了完整的皮肤组织:“我还记得当时团队的每个人都轮流到显微镜上看了一下,生怕看错了,那个兴奋劲儿,感觉眼前的显微镜都在为我们鼓掌。”
团队成功培育出中国首块人造皮肤,这个消息让整个行业都为之震动,但很少有人知道,那片薄如蝉翼的人造皮肤的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因为失败了太多次,当最终看到皮肤真正长好的时候,感觉看到了光明、希望,哪怕只走了一小步,哪怕离最终的成功还很远。”金岩笑着说。
跨界
2007年,金岩团队研发的人造皮肤产品获批上市,正式宣告中国迈进了人工皮肤产业化的阶段,并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具有含活细胞种子功能产品的国家。
2011年,金岩团队凭借人造皮肤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颁奖词是这样评价的:“这标志着我国在再生医学领域从跟跑走向了并跑。”更重要的是,它让中国有了完整的人造皮肤技术体系——从细胞库建设到质量控制标准,从生产工艺到临床应用规范。“现在全球同行研究再生皮肤,都得参考我们的专利。”金岩的话语中透着自豪。
人造皮肤的成功,并没有让金岩团队停下脚步。在成果不断应用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了新的方向。“我们注意到,皮肤损伤的微环境变化和衰老肌肤的细胞退化有相似之处。”绽媄娅首席技术官张勇杰介绍道。
这个发现催生了一场“降维”的科技革命——把医疗级的技术跨界应用到护肤品中。2016年,护肤国牌绽媄娅诞生,金岩团队迈出了从造皮肤到造护肤品的第一步。
虽是“降维”,但跨界的路上依然困难重重。第一个碰到的难题,就是如何突破皮肤屏障。“皮肤屏障像防盗门,传统护肤品就像在门外打转儿,大分子成分进不去,90%的有效成分根本进不了皮肤。我们用微球化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利用超分子自组装原理,把胶原蛋白等大分子压缩到原来的1/8到1/10,形成直径只有50纳米的微球。”张勇杰解释道。
更大的创新则体现在检测体系,团队把人造皮肤技术转化成“体外功效评价模型”,在实验室里就能模拟皱纹生成、色素沉着等衰老过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造皮肤都是国际大牌展示皮肤科研实力的象征。现在,我们中国人也造出了精密的人造皮肤,它们可以被用来模拟肌肤的不同状态,比如出现问题的痘痘肌、暴露在紫外线下的老化肌肤、含有黑色素细胞的皮肤等。以往的传统化妆品检测靠志愿者试用,得花好几个月,我们用再生皮肤模型就可以大大缩短这个时间。”张勇杰说。
2024年,绽媄娅又推出了重磅成果——“球PDRN”护肤成分。这种来自深海鱼类的活性物质,经过微球化技术改造后,能精准修复细胞DNA损伤。“它就像纳米级的修复小工兵,直接作用于细胞核。”张勇杰说。显微影像里,荧光标记的微球成分在皮肤模型中形成了清晰的修复网络,这项突破让中国第一次在护肤品核心成分领域站到了国际前沿。
逆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护肤品牌的选择上从过去的“迷信”国际大牌到如今更青睐国货,这种改变的背后,离不开绽媄娅这样的国货护肤品牌的努力。“消费者的选择正在重新定义市场。”绽媄娅首席运营官任敏华说,“随着消费者的代际更迭,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变得更加注重产品功效和技术,他们用AI查成分、看通路,发现国际大牌的营销故事不如国货的硬科技有说服力,这给了我们这些国货品牌逆袭‘超车’的机会。”
而谈到这种改变背后的原因,任敏华也感到十分振奋:“中国在全球科技舞台的崛起,为我们本土品牌注入了强心剂。当国产机器人登上春晚、新能源汽车驰骋世界,消费者自然会对国货科技产生信任。”这种国家科技形象的跃升,投射到护肤领域,便转化成了消费者对本土研发实力的认可。“以绽媄娅为例,我们的核心技术源于团队30年来在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积累和不断创新。”任敏华同时展示了一组数据:截至2025年,佰傲再生拥有超过160项专利技术,其中24项应用于绽媄娅护肤产品。
如今,面对国际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任敏华坦言:“真正的护城河是持续创新。我们正在将人造皮肤的技术不断延伸到新的维度,同时不断强化技术标准建设——通过自研皮肤模型替代动物实验,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功效评价体系。”
在任敏华看来,国货品牌的终极使命是让世界看见中国科技的温度与力量。而对于国货护肤品牌而言,这种源自专业再生医学的科研精神、科研模型带来的技术超越与领先,正是绽媄娅探索出的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值得参照的样板。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