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8部门联合印发实施《四川省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攻坚突破行动计划(2025—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产业链关键环节取得重点突破,产业生态基本构建,建成一批产业发展集聚区。引育产业链骨干企业,同步推进侵入式、非侵入式两种脑机接口技术路径,完成3款侵入式和5款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的研发及医疗器械注册,加快实施省内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开放医疗健康场景,实现年服务医疗患者超5万人次。
“上述《行动计划》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通过真实场景验证技术可行性,加速技术迭代与标准制定,为全国产业探索提供示范。”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利好政策不断
脑机接口是一种融合了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等多种学科的复合技术,可以直接读取大脑的神经信号来实现人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根据信号采集和输出方式不同,脑机接口技术可分为侵入、半侵入和非侵入。
今年以来,相关利好政策不断落地,我国脑机接口技术步入快速发展之路。
国家层面,3月份,国家药监局发布《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首次为脑机接口技术建立了专项收费标准体系,涵盖82项主项、24项加收项和8项扩展项。
地方层面,1月份,北京、上海分别印发了《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年)》。3月31日,湖北省医保局发布全国首个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
政策密集出台,有望推动“技术研发-临床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催化。郭涛表示,医疗场景的合规开放,比如手术准入、服务定价,将打通脑机接口领域商业闭环,促使企业从“实验室创新”转向“可持续盈利”,同时倒逼产业链补强核心部件(如芯片、算法)的自主化能力。
目前我国脑机接口技术处于临床转化关键期。非侵入式技术(如BCI头盔)已实现初步商用,但局限于简单的康复训练;侵入式技术仍面临生物相容性、信号解码精度等难题,尚处临床试验阶段。“整体来看,我国脑机接口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国际差距较小,但工程化能力不足,核心传感器、高通量数据处理算法依赖进口。当前亟须突破科研样品到量产产品的鸿沟,建立符合医疗器械标准的质控体系。”郭涛说。
从市场规模来看,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近期发布的《2025年脑机接口产业蓝皮书》,预计2028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突破60亿美元,五年复合年增长率25.22%。
上市公司加大研发投入
当前,多家上市公司都在加大脑机接口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并不断探索这一技术在医疗健康、娱乐等领域的应用。
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近期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自主研发的脑机接口系列包含多款不同规格、不同配置的无线脑电采集系统,采用多通道无线脑电采集技术,基本能够覆盖康复领域的相关应用场景。例如,可以提供部分情绪类、疲劳、专注力、冥想、晕眩等评估监测,和运动康复类设备如上下肢机器人等进行对接以及应用在脑疾病、脑科研方面,和神经闭环调控、精神评估类产品对接。
北京诚益通控制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诚益通”)已经确立了“侵入式与非侵入式”双轨并行的战略布局。诚益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非侵入式领域,公司于严肃医疗赛道率先取得突破,在去年7月份发布了3款融合脑机接口技术的康复设备样机,目前在筹备注册申报,后续将持续升级现有康复设备。“面向消费市场,公司首款C端产品样机已经于今年4月份推出,后续会基于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并推出更多产品。”上述负责人说。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脑机接口技术涉及多学科交叉,技术复杂度高,企业在研发过程中需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且面临技术突破的不确定性。”
朱克力进一步表示,脑机接口技术研发和生产成本高昂,市场接受度存在不确定性,企业在布局时需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创新。此外,政策与监管风险也不容小觑。随着脑机接口技术快速发展,相关政策和监管框架需不断完善,企业需密切关注政策动态,确保合规经营。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