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南商报
#直击河南抗旱护麦第一线#【跑赢麦管“最后一公里”】5月12日,在社旗县桥头镇何营村,社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教育培训股股长吴亭正蹲在麦垄间查看小麦的长势。#河南夏粮丰收有底气#“你看这株小麦,它的旗叶、倒二叶甚至倒三叶都还青着,预测这样有水浇条件的麦田千粒重在40克以上。”吴亭说,影响小麦产量的三要素就是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目前亩穗数和穗粒数已经定型了,小麦后期管理主要就是要提高千粒重,延长小麦叶片功能期,让小麦灌浆更充分。吴亭初步计算了一下,以这片小麦的长势,一亩小麦40万穗,一棵穗上有40粒,千粒重达到40克,这样的麦田理论产量应该能达到1280斤。在农技人员的“望闻问切”中,这片即将丰收的麦田正经历着最后的冲刺。然而这场丰收保卫战并不轻松。今年3月以来,南阳市气温比往年偏高、降水偏少。5月12日,南阳市气象局预计未来10天南阳市仍无大范围有效降水,旱情将持续或进一步发展。其中5月15日到21日,南阳市大部最高气温将超过35℃,可能出现对小麦有较严重影响的干热风,建议加强防范。“小麦灌浆期最怕干热风,搞不好就会导致提前枯熟,千粒重下降。”吴亭说。那么,预防干热风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吴亭表示,对于特别干旱地块,一是有条件的可以适度喷灌,有效改善田块局部气候小环境,增加空气湿度。二是提前喷施叶面肥,每隔7天左右喷施一次,喷施时可适当增加水量,需要注意的是,在小麦成熟前15天内不要浇灌,否则会降低根系活力,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在南阳市宛城区茶庵街道杨乾庄村的白桐干渠旁,汩汩清流正通过毛细血管般的沟渠浸润麦田。“小麦要想增产,必须科学管理,在恰当的时间施肥、浇水。虽然抗旱的付出不小,需要购买各种灌溉设备,但这些投入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我这5000亩小麦已经浇了两遍水了,目前来看产量还不错。”种粮大户辛建提说。“我们街道辖区的麦田位于白桐干渠的核心内,干渠覆盖全辖区,浇灌条件比较便利。从2月份以来,辖区内大部分麦田已连续浇灌两遍,当前小麦长势还可以。”茶庵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袁泽景说。对于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和水浇条件较差的岗丘区域,南阳市要求各地成立抗旱应急小组,通过开挖临时蓄水池、打应急井和洒水车运水等方式,及时组织人员和设备免费义务帮扶浇灌,跑赢麦田管理“最后一公里”。据南阳市农技推广中心统计,截至5月12日16时,南阳市共投入抗旱资金10263万元,启用机井8.8万眼、坑塘堰坝5013处,动用抗旱机械10.86万台(套),从359座水库累计放水1亿多立方米,抗旱浇麦1706万亩。(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赵博 曹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