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涌动的嘉峪关市。本组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嘉峪关市委宣传部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昝琦 伏润之 苏家英 张富贵 于晓明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静
2023年底,嘉峪关市获评“2023最具幸福感城市”,成为全国11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之一,也是西北五省区唯一上榜城市。
2024年底,“2024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中,嘉峪关市再次上榜。何为幸福?幸福何为?嘉峪关,这座茫茫戈壁上崛起的城市,给出了怎样的答案?日前,记者走进嘉峪关,尝试解锁这座城市的“幸福密码”。
决心托举安心
幸福感,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包罗万象,对于每一户老百姓来说却又微观具象。
嘉峪关呈现“大城小乡”的显著特征——城镇化率高达94.75%,这一核心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如何让群众的“体感温度”与城市发展的进度相适应,考验着当地党委政府的治理水平。
从地图上看,嘉峪关村一组横向将嘉峪关关城大景区“拦腰斩断”。很长一段时间,群众的日常生活轨迹与历史遗迹的保护开发相互交织,不仅对长城文物本体安全构成威胁,而且违建成片、阻断交通、违规经营,极大地影响了景区环境和游客体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长期得不到改善。
嘉峪关关城景区。
2016年以来,嘉峪关市先后4次启动嘉峪关村一组整村搬迁拆违,由于拆迁补偿、易地安置等复杂因素交织,都未能成功。
“既要算文物保护的千秋账,也要算群众生活的民生账。”2024年年初,嘉峪关市委市政府下决心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宣传动员、入户评估、签订协议……一次次无功而返、一次次登门再访。嘉峪关市郊区党工委书记陈伟和农业农村局局长白勇带着6个搬迁工作小组,硬是用半个月时间摸清了底数、问明了需求、讲清了政策。
“搬迁,动的是祖祖辈辈留下的基业,大家想不通、有情绪,在所难免。”白勇说道,何况89户村民中,有43户凭借毗邻景区的优势吃着“旅游饭”。
“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要讲理讲法,更要把群众当亲人”“搬迁安置不是一锤子买卖,还要考虑村民日后的工作生活,让大家搬迁后日子更有盼头”……在坚守原则的同时,嘉峪关市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把每一个安置环节都考虑到位,“一户一策”解决群众诉求、推进搬迁工作,并跟紧搬迁安置“后半程”。
“用时不到3个月,完成了整村搬迁安置、房屋拆除工作,推动了嘉峪关关城景区环境的大幅改善。”陈伟说。
之后,工作组多次“回头看”,他们发现,大家都过得挺好。嘉峪关村一组村民杨娟说,“政府给了我购房补贴,我在城区安了家。这次搬迁,让我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也在为未来的生活努力奋斗着!”
“整村的成功搬迁,推动了嘉峪关关城景区环境的大幅改善,接待游客人数同比增长70.9%,单日游客接待量突破历史极值。”陈伟表示,这场搬迁实践印证了高质量发展与民生保障的辩证统一,既守护了文化遗产,更打开了乡村振兴的新天地。
峪泉镇嘉峪关村的葛建军、杨娟夫妇在2024年6月搬进了新家。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马伊星摄共情才能共识
在闫海龙眼里,20多年前,嘉峪关市雄关街道雄关社区西域花园建设之初,由于有别墅,在嘉峪关属于高档住宅小区。
但拥有一套别墅的闫海龙却很长一段时间在亲戚朋友面前“抬不起头”,“周边建设得越来越好,我们小区却总是脏乱差。”
雄关社区党委书记田琴介绍:“2002年,西域花园小区建成交付使用。因为住宅类型和人员构成复杂,住户对物业进驻的利益诉求持不同意见,导致小区建成后的20年里,无物业进驻提供服务。小区基础设施缺失、住户私搭乱建、停车位拥挤等现象日益严重。”
“这块地段已经发展成嘉峪关的繁华地段,周围的小区越建越好,我们的别墅就算降价也卖不出去。”闫海龙说道,大家意见非常大,引进物业公司让小区规范管理成为群众最大的呼声。
其间也有不少物业公司来了解情况,却不约而同认为,条件太差,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打了退堂鼓。
当初的高档小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却成为矗立在城市繁华地段的“乡村小二楼”。
社区工作人员走访西域花园小区住户闫海龙,征求他对社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伊星摄2023年10月,嘉峪关市召开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典范城市动员部署会后,西域花园迎来了新生。
经过走访、摸底、排查,西域花园小区被雄关街道雄关社区纳入了无物业老旧小区整治范围。同年11月,嘉峪关市委、市政府成立西域花园小区专项整治工作专班,对症下药力除“顽疾”。
过程不易,社区党委牵头,协同街道、房产服务、城管执法等多部门,先后3次逐门逐户征求了188户小区住户意见,综合住户对物业费、物业服务的诉求,筛选出两家物业公司,并组织小区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多次洽谈。
结果喜人,最终,小区与世纪阳光物业公司签订服务合同,小区住户同意率达89%。
除了物业进驻问题,小区环境整治、违建拆除、停车规范、设施完善等5个住户急难愁盼的问题也在逐项解决。
今年过完年,雄关社区给西域花园小区住户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收集大家对小区综合整治工作的评价和意见。统计得知,小区住户的综合满意率高达99.3%。
“西域花园大变样,舒心安居真棒”,在雄关社区西域花园小区党群服务站的意见建议墙上,有人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西域花园小区并非个例。数据显示,嘉峪关已经让121个老旧小区“大变样”,惠及群众41134户。
聚力彰显合力
来到嘉峪关,遇到矛盾纠纷怎么办?
不用急着找警察、上法院,从起诉到调解,再到司法确认,群众只需要“进一扇门”。
“长期以来,矛盾纠纷调处资源散落在司法行政、公安、街道等多个部门、单位。群众有诉求,最怕‘踢皮球’。”嘉峪关市综治中心综合服务接待大厅负责人孔维东说。
他补充道,“2023年,嘉峪关市整合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仲裁等资源,设立嘉峪关市综治中心综合服务接待大厅,实现了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多元化调处,极大地减轻了群众诉累,也有效推动了矛盾纠纷止于未诉。”
自这些工作机制推行以来,嘉峪关市法院立案数相对减少26%,实现了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双提升”。
来自陇南王雪花在社区工作已有3年,现在是社区内人人信赖的矛盾纠纷调解员。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伊星摄“一开始在街道社区做调解工作,我是个仅凭‘一张嘴’左右劝和的‘和事佬’,碰上专业问题,就会心虚。”2024年,雄关街道调解团队调解员张静楠来到嘉峪关市综治中心综合服务接待大厅,跟着专业调解团队学习,如今,她的调解类型越来越多,调解成功率也更高了。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让纠纷消弭于萌芽,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应有之举。
近两年,嘉峪关市加快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围绕网格提效、社区提档、乡村提振、物业提标、数字提速、自治提升、创稳提级和文明提质“八大行动”,提升社会治理的精度、温度,打造社会治理的典范城市。嘉峪关市综治中心综合服务接待大厅,正是嘉峪关深入实施“八大行动”的生动注脚。
“基层社会治理,还要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进来,才能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嘉峪关市委社会工作部一科科长刘剑冰认为。
“铁南社区位于嘉峪关市城西南边缘地带,紧邻铁路大动脉‘兰新线’和戈壁滩,零散小区多、自建大院多、流动人口多、矛盾纠纷多且基础设施薄弱,治理难度较大。”铁南社区党委书记武鸿帅介绍,早些年,由于部分问题长期没有解决,铁南社区逐渐成为全市社会治理的一块“硬骨头”。
“在调解邻里纠纷时,我们发现,群众智慧可以很好地解决群众问题。”武鸿帅说,“于是我们发动了近百名居民委员会、居民小组、业主委员会成员以及楼栋长、单元长、居民志愿者等,加入我们的治理‘全科网格’。‘铁大叔议事’‘南大姐睦邻’等特色品牌顺势形成。”
“铁大叔”不是个人,而是一个集体——铁南社区老党员和铁路退休职工。他们与社区党委班子、党员代表、居委会及居民小组成员、物业代表等,一起参与社区议事决策,组成相对稳定的社区“铁大叔议事团”。
在“铁大叔议事团”的协助下,铁南社区协同相关部门,先后实施了辖区白马公寓门前道路亮化及停车场改造、铁路货场至爱嘉庭院二期道路硬化美化、和顺居公寓门口道路安全隐患整治等惠民利民项目。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贵在聚力、成于合力。”这是武鸿帅这个“老基层”最深的体会。
善做方能善成
嘉峪关,是一座向荒滩要绿色、在戈壁建家园的城市。
“在这里,种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都难。”嘉峪关人常这么说。
嘉峪关的地形地貌主要是荒漠戈壁,平均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0余倍。简言之,在这里大规模搞绿化困难重重。
尽管如此,今天的嘉峪关,还是成为河西生态版图上的一个显著的“绿色坐标”,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多个国家级名片。
何以实现“出门见绿、随处见景”?嘉峪关人努力了几十年。
自1995年开展“绿化年”活动以来,嘉峪关累计79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累计植树2346万株,促使形成点线面、乔灌草、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嘉峪关市相继建成迎宾湖旅游园区、东湖生态旅游景区、关城景区等一批生态效益良好的精品公园工程。2023年起,嘉峪关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导向,打造绿美街道,建设绿道网络,推进绿美社区建设,绿色家园景象更加宜人。
据统计,目前,嘉峪关市建成区绿地面积2776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9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2.01%,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99%,构建了以公园绿地为重点、道路绿化为网络、小区绿化为依托、街头绿地为亮点、传统与现代交融为特色、量与质并举的城市园林绿化格局。
“可以说,嘉峪关人用实际行动,在这戈壁沙漠线上‘种’出了一座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城市。”嘉峪关市市民罗毅菲在外地读完大学,选择回到家乡工作生活,“嘉峪关越来越美了,待在这里我很幸福!”
山青水绿,是普惠共享的民生福祉;阡陌通达,是串联幸福的活力纽带。
如今的铁山桥。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伊星摄“不好走,改!老堵车,改!”对于嘉峪关交通最为繁忙的城市主干道新华路,群众有过很大意见。
这条主干道全长14.54公里,由于多年使用,曾出现路面破损龟裂、雨天积水严重等问题,给群众出行带来诸多不便。
交通,是一座现代化城市宜居宜业的必备要件。2023年5月,“嘉峪关市新华路管网提升改造工程”即刻启动,而后仅用时80天,就完成主城区道路全线竣工并开放通行。
只见今日的新华路,机动车道平整畅通、道路标线清晰醒目、港湾式公交站台明亮开阔,下穿通道安全便捷。
同年,考虑到方便更多市民群众和酒钢集团职工出行,嘉峪关市政府和酒钢集团决定共同出资、共同建设,对嘉峪关市嘉北工业园区第二铁道口平交道口进行立交改造。
“改造之前,新华路与两处铁路线相交,形成平交道口。铁路线很繁忙,平均每半个小时过一趟火车,道口栏杆外,往往会拥堵几百米等待通过的机动车,机动车抢越道口事件时有发生。”嘉峪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王南林介绍。
“我们在保障铁路不停运的情况下,用时242天便完成立交桥改造,实现通车。现在,嘉北工业园区南北畅通无阻,每天可为园区职工节约通勤时间超半个小时。”酒钢集团物流公司设备技术室项目主管王虎强说。
“这座立交桥被命名为‘铁山桥’。它让嘉北工业园区南北畅通无阻,每天可为园区职工节约超过半个小时的通勤时间。”王虎强笑道,高峰期,铁山桥路段每小时可通行千余台车辆。
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嘉峪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路横竖只有5条。到2025年,公路、铁路、轨道、机场、场站犹如纵横交错的钢筋骨架,搭构起嘉峪关腾飞的康庄坦途。
去年,嘉峪关市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均居全省第一;嘉峪关市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嘉峪关市纵深推进“医养”深度融合发展,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4个省级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嘉峪关,一个以“嘉”为名的城市,正让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都能感受“家”的温暖、“家”的和美、“家”的幸福,都能享有机会满满的发展环境、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绿色优美的生态环境……
这,就是嘉峪关的“幸福密码”。
责任编辑:杨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