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工网
天津日报记者 庄媛
“小花园四季有花,健身器材旁还专门给孩子添了滑梯,这日子越住越舒心!”看着旧貌换新颜的小区,天津河东区华泰里居民王大爷竖起了大拇指。社区老旧、路面破损、设施损坏……这些困扰着社区居民的难题,在城市更新后得到了解决。在更新过程中,天津市老旧社区以“居民参与”为笔,让居民的愿景成为实景,在城市更新画卷中书写出共建共治共享的温暖篇章。
河东区华泰里 居民成更新“设计师”
“小区哪该修、哪该建、哪用着不方便,居民最有发言权。”河东区华泰里社区党委书记蒋美娜介绍,项目启动初期,社区便成立了联合工作专班,几名居住超20年的居民代表“上岗”,从设计图研讨到施工监督全程参与。通过线上线下渠道,专班收集居民建议100多条。其中,“人车分流”“健身区隔离”等诉求最为迫切。“老人孩子多,日常在小区里走路都提心吊胆”“仅有的一个健身园成了停车场,我们盼着有一个安全的活动空间”……根据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实际需求,工作专班与更新设计团队不断调整设计方案,将居民的迫切需求变为现实。
如今的华泰里,彩色围栏圈出独立健身区,儿童滑梯与健身器材“比邻而居”;座椅分设在凉亭和广场上,阳光区和绿荫带可满足不同时段活动需求。“以前搬着板凳晒太阳,现在下楼就能‘选座’,设计团队跟着咱们的生活习惯走!”居民张奶奶的感慨印证着“需求精准对接”的更新逻辑。“以前孩子没地方玩,现在一下楼就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而且实现了人车分流,孩子的安全有了保障,家长也更放心。”居民刘先生说。
和平区庆有西里 小空间的“空间魔法”
和平区庆有西里是上世纪90年代初建成的小区,小区位于和平区南市街的中心位置,占地面积不大,但却有着上千户居民,公共空间严重不足。在城市更新中,30年高龄的老社区面临棘手的空间挑战。“听到更新的消息,居民们都特别高兴,大家都献言献策,光调查问卷我们就收上来上千份。”庆有西里党委书记崔月梅介绍,老中青三代居民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各不相同,为了充分满足居民的愿望,街道牵头会同多个职能部门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专班,并建立了居民监督小组。在更新中,每周召开一次调度会通报建设情况,由居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列席调度会,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各类堵点难点问题,确保更新的钱花在刀刃儿上。退休工程师张大爷全程监督施工质量,还提出充分利用边角地块划分活动区域的设计建议。“小区是我们自己的家,更新好了,大家都获益。”张大爷说。
记者在庆有西里小区看到,虽然小区公共空间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几百平方米的空地上,低龄儿童游乐区铺上彩虹地垫和滑梯;乒乓球台与健身步道沿墙而设;“老人家食堂”飘出饭菜香,日间照料中心与托育点形成“一老一小”服务闭环。小区的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全年龄段居民的需求都得到满足。“我们三代同住,如今小区更新后,孙子在楼下玩滑梯,父母在健身步道跑步,我在凉亭和老伙伴聊天乘凉。不想做饭了就可以去食堂吃到美味又放心的饭菜,这才是‘三代同堂’的理想社区!”居民张女士的幸福清单折射出全龄友好社区的温度。
据记者了解,两个社区更新满意度都很高。两个社区更新样本揭示同一逻辑:当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每一笔更新资金都花在群众“心坎儿”上,社区治理便激活了源头活水。庆有西里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居民们的热情参与,让改造后的小区更贴合大家的生活需求。我们会继续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巩固城市更新成果,不断完善社区设施,让居民住得更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