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全球将迎来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提出在快速变化社会中,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博物馆应与时代共振,面向未来。
放眼全球,上海在举办艺术展览方面是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纷纷推出多档重磅展览活动,涵盖古代文物、现当代艺术、引入展览等多个领域。精彩纷呈的展览内容值得艺术爱好者提前预约入场资格,并规划好观展指南。
走进“山谷课堂”
为回馈广大观众的支持,5月18日当天,PSA(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发放展览福利,法国艺术家法布里斯·伊贝尔个展《从山谷中来》免费面向公众开放。该展览汇集艺术家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70余件代表作,其中包括为上海特别创作的20余件新作以及高达9米的“伊贝尔泰迪”,带观众见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如何蜕变为充满哲思的艺术作品。与此同时,“山谷课堂”将在一楼展厅准时开讲,上海城市荒野工作室创始人郭陶然围绕上海乡土物种保育与生物多样性恢复分享前沿洞见,用思想的火花点亮山谷中的无限可能。
此外,正在举办的传奇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首次中国大陆全面回顾展,六大主题展区层层递进,揭示建筑与生活共生共融的关系。自从开展至今树立了优质口碑,参观人群络绎不绝。
推出“乐龄行动”
围绕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上海博物馆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活动,从面向青少年儿童的古代文明探索宫手工坊,到“东馆巡礼”系列讲座和专为中老年人群开设的“爱在博物馆——乐龄行动”体验课程,为全年龄段观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为积极回应社会文化养老需求,上博与新民晚报“夜光杯”携手推出“爱在博物馆——乐龄行动”计划,为银发群体量身打造博物馆文化体验,邀请银发观众在文物中看见历史,在创作中表达自我,在交流中感受温暖。
此外,上博将邀请一群特殊的参观者——听障患儿一起来体验“非物质遗产”。5月15日起,听障学生和手语老师将来到上博,参观文保修复、创意工坊和古代文明探索宫等。
拼贴“理想之城”
你眼中的上海是何种景象?试想过建造属于自己的上海吗?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可以来西岸美术馆大胆抒发有关“一座城市”的规划理想,让“拼贴实验室”用记忆碎片拼贴你的上海生活。
“拼贴实验室”是一系列艺术创作活动,共设6期。5月与6月的两期“拼贴实验室”将围绕展览中的“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开展。参与者将从展览中呈现的街道走线、建筑切面、立面结构与城市肌理等要素出发,转化为拼贴创作素材,构建个体视角下的城市图景。拼贴过程中,不需要专业建筑背景即可创作,可依据个人经验或城市观察,自由组合几何结构与空间节奏,完成一幅“理想之城”的视觉构成图。
品味“浓郁书香”
世博会博物馆的世博图书馆今天起恢复开放,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五9:00—16:30(16:15停止入馆)。“如此漫长·如此浓郁——黄永玉新作展”正在世博会博物馆展出,看展之余,观众也可以来到世博图书馆,从黄永玉的书中感受他对生命的热爱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永玉100》《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永玉六记·珍藏版》等有关黄永玉的著作已经摆上了书架。
无独有偶,5月开始可以免费入场的外滩美术馆,在其6楼的新设艺术图书馆,典藏艺术研究领域精心遴选的罕见书目、当代艺术刊物、展览画册、出版物、档案和一手文献等在本地难以获取的资源,供读者免费参考阅览。策展人会征集参展艺术家的参考资料,将启发艺术家灵感的图书放在艺术图书馆中,供观众在参观之后和艺术家读同一本书,寻求精神共鸣。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上海的艺术展览呈现出传统与当代、本土与国际、科技与人文的多元对话,无论是书画的沉浸式体验,还是新媒体艺术的先锋实验,都展现了上海的博物馆、美术馆积极探索的精神。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