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廊坊日报
■尘忆
我是通过一位文友介绍结识了青年散文家刘奔海,发现彼此同龄且同期到新疆支边,他坚守至今,而我后来离开新疆某报社。我们对散文写作有共同见解,甚感相见恨晚。惊喜来得更快,三天后,刘奔海的散文集《每个人都可以从容》摆到了我的书桌前。
这本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作者几十年来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的散文随笔四十余篇。纵观其作,无不印证着他不断成长、日渐成熟的人生轨迹,反映出几十年来祖国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以及新时代一位热血青年的抱负和信念。
散文集共分两辑,第一辑“风中的故事”侧重书写作者在新疆生活、工作时的所感所悟。20世纪90年代中期,初来新疆时,刘奔海还是一个陕西老家西北工业大学刚毕业的大学生,风华正茂,年轻气盛。显然,现实所见的新疆和他们所想象的新疆有着很大的差别。戈壁、荒滩,只见风不见雨,漫天的风沙让很多同行的人打了退堂鼓,返回各自故乡。唯有刘奔海坚持了下来,他的执着,他不服输的劲头,在新疆化为了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爱。在吐鲁番,他找到了工作的方向也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与其说是文学垂青这位倔强的青年,倒不如说是新疆的孩子们对生活的爱感染了他。身为初中语文老师的刘奔海在孩子们的作文中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幸福快乐的源泉,于是,他获得了精神上的重生,心灵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文学的灯盏伴着他在新疆的日日夜夜。
第二辑“故乡在心中”,则更多地反映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和对亲情的珍视。这种情感与我个人的经历不谋而合,让我在阅读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那关中平原上的一草一木、一村一田、一人一物,都成了他凝视故乡的素材。还乡情,是漂泊的游子身在异乡思念故乡最浓烈的情愫。故乡是生命的出发点,也是文学创作的出发点。“渭南”“关中”等是刘奔海乡情对应的单词,在这些饱蘸着乡情的名词词根上,刘奔海让灵魂出发,秘密打造出一条属于自己灵魂回归的乡道。
散文集“后记”《感恩生活,真情写作》一文中,他自述大学毕业后是怀揣着梦想来到了新疆吐鲁番。梦想催生了他的工作之路、入疆之路。来到新疆后,他从一名“理科男”转变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正是这个转变,让他和文字结缘、和文学结缘,然后开始文学创作。散文集的“序”是作者父亲所写,而且标题就直接冠以《父亲的序》。父亲写的序言,其言深情款款,其文饱蘸浓情,父慈子孝,刘奔海的散文越写越好,情理之中。这是我最羡慕嫉妒“恨”的,心中暗暗发誓:此生赶紧多读多写,趁着父亲健在,争取早日也出一本书,哪怕只是老人家给我题写书名都好。
仔细阅读散文集《每个人都可以从容》,我发现每篇文章主要以叙事为主,洋溢着浓厚的抒情气氛,语言平实,内蕴丰富,极具张力和亲和力。
“我很自豪,我有幸作为新疆建设大军中的一员,见证了新疆这些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路向西》里,作者通过个人经历,讲述了从童年对爷爷的陌生感到后来的亲近,以及爷爷作为共产党员的正直无私。作者大学毕业后,受爷爷影响,志愿到新疆吐鲁番工作,见证了新疆的发展变化,并最终成为新疆建设的一份子,体现了对家乡和第二故乡的深厚情感。
《当老家空留一座老屋》这样写道:“某次归乡后,母亲不在,家便不存在了,家园荒芜。”作者想恢复昔日的情景,这不是人与草的搏杀,而是对故园、对亲情和内心最高精神境界的致敬。“我决不允许荒草侵占我的家园,我在屋子里找来一把斧子,我要把这一棵棵恣意生长的野草砍除干净……这里是我的家园,没有人住也不能让这里成为荒草园!”在作者心中,无论身在何方,纯朴的原生地和精神的家园,永远是从容奔赴的心海!
《每个人都可以从容》这本书传递了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生命深邃的洞察,以及他在面对人生挑战时所持有的那份从容。它是一本能够直击人心、激发深思的读物,特别适合那些正在寻求自我提升和转变的读者。
“真实”与“情感”虽简单两词,但在笔下转化为有形文字时却极为不易。首先,它要求作者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毫无保留地将所思所感转化为文字;若缺乏真诚,文字便显得空洞无力。其次,作者需要有坚实的生活经验作为依托,刘奔海从故乡陕西渭南到新疆吐鲁番,不仅在地理上跨越了心灵,也在人生旅途上实现了转变。最后,是对文学的敬畏和虔诚,每一个字句都精心雕琢,刘奔海在写作上自有其独到的心得。他记人、叙事和景物描写,井然有序,像人物、山水画一样,着墨深浅不一,留白处令人沉思,引发作者与读者的心与心相印,照射出彼此心海的从容,即使行者孤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