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春华 中央民族大学
近年来,在技术进步、成本竞争力的提升以及政策支持框架的推动下,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迅速增长,欧洲和亚洲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涡轮机尺寸和浮动风电等技术接连创新。
海上风电发展迅速
成本大幅下降
近年来,装机容量的加速增长使海上风电成为清洁能源转型的关键环节。涡轮机设计和浮动风电等技术创新降低了成本并拓宽了部署领域。许可、供应链管理和并网等方面的挑战仍在影响市场。
第一,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加速增长。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数据,2023年全球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18吉瓦,累计装机突破100吉瓦大关。截至2023年底,全球运营容量已接近68吉瓦,到2030年全球装机容量有望达到233吉瓦。欧洲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英国、德国、丹麦和荷兰等国实施 Hornsea和Dogger Bank等大规模项目。英国通过激进的拍卖机制推动了装机容量的快速增加。亚洲市场装机规模爆发式增长。中国在运行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目前几乎占全球的一半。
第二,海上风电技术发展迅速。技术上最显著的趋势之一是涡轮机技术的迅速演进。过去10年涡轮机的尺寸显著增大,新一代海上涡轮机的容量通常在8兆瓦至12兆瓦之间。技术迭代加速,漂浮式风电成为新的增长极。浮动涡轮机不受水深限制,极大地拓宽了固定基础安装区域以外的开发潜力。虽然浮动风电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全球有高达244吉瓦的浮动风电项目计划。欧洲和中国的关键企业正积极测试和推广浮动平台技术。漂浮式技术突破深水限制,挪威Hywind Tampen项目验证半潜式平台商业化可行性,预计2050年全球漂浮式装机将达300吉瓦,占海上风电总量的15%。运维智能化创新涌现,无人机巡检、5G远程诊断等技术使运维成本占比从30%降至22%。
第三,海上风电成本差异化下降。大容量的涡轮机,加上基础设施和并网技术的进步,大幅降低了海上风电的平准化电力成本。中国率先实现海上风电平价上网。欧洲受供应链紧张影响,2023年项目中标均价回升至50欧元/兆瓦时,但仍较2015年下降40%。区域技术路线分野明显,中国聚焦近海固定基础,欧洲探索深远海漂浮式。多能融合与电网协同成战略方向。海上风电制氢、储能综合开发模式兴起,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提升远距离输送效率,多端直流系统使跨区域电力调度成为可能。
全球海上风电市场也面临着较严峻的供应链和运营管理挑战。关键部件的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物流运输延误等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在欧洲市场,由于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和全球需求激增,供应链瓶颈问题尤为突出。此外,由于海上环境较为恶劣,海上风电场的维护检修工作比陆上风电复杂得多。
技术、市场与政策协同
成行业发展关键
全球海上风电发展经验显示,技术、市场和政策等方面的协同正推动行业日益成熟。
第一,资金支持和降本增效是海上风电发展的重要动力。各国政府通过改进招标机制、提供税收优惠和补贴,以及推动绿色金融工具(如绿色债券和专项贷款),努力降低项目的资本成本。区域间的跨国互联项目和电网升级提升海上风电的整体经济效益。此外,数字化的进步进一步降低了运营支出,导致海上风电的平准化度电成本在过去10年已大幅下降。
第二,技术创新是促进海上风电发展的风帆。技术创新对于保持竞争力和开发新市场至关重要。自2024年以来,涡轮机制造商推出容量从10兆瓦到14兆瓦不等的新一代涡轮机。浮动平台将涡轮机安装与海床深度的限制分离,国际能源署(IEA)预测漂浮式风电可能在实现2030年及以后设定的可再生能源目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储能解决方案的集成有利于平衡供需,即使在风况变化时也能确保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德国科技引领与标准先行,弗劳恩霍夫研究所主导的“海上风电2030”计划,攻克了20兆瓦机组叶片气动优化技术。
第三,供应市场稳定与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海上风电发展的平台。自2024年以来,海上风电行业供应链持续加强。在欧洲,涡轮机制造商、组件供应商和项目开发商之间的垂直整合战略帮助缓解了供应链中断。英国依靠市场化机制驱动技术创新,全国统一电力市场采取实时定价。荷兰利用其地理优势和公私合作模式,培养了活跃的海上风电市场,积极参与跨境电网互联项目。
第四,能源战略和政策为海上风电发展提供动力与安全保障。IRENA和IEA报告认为,政策支持是推动全球海上风电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些欧洲国家采用了简化的许可程序和集中的监管框架,大大缩短了项目交付时间。此外,欧洲多国正在探讨“能源岛”模式,即在北海等海域建设集成多个风电场并直接连接电网的枢纽。
监管、并网和供应链管理
仍需改进
中国目前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几乎占全球在运容量的一半,成为全球生产和部署的重要中心,但还面临着监管框架、并网和供应链管理、由沿海浅水区向深水和浮动风电技术转型等挑战,需要探索加快海上风电扩展、增强能源安全及推进低碳转型的路径。
第一,完善监管框架,简化许可流程。许可程序冗长且复杂是海上风电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可借鉴欧洲、韩国的经验,建立数字化“一站式”审批体系,缩短审批周期。减少不确定性,增强投资者信心。制定统一的技术与环境标准,适用于各沿海省份,有助于简化审批流程并确保项目执行。
第二,加强国内供应链和制造能力。虽然中国在涡轮机制造方面已取得显著成就,但进一步加强国内供应链仍然至关重要。鼓励本土研发与创新,增加对涡轮机设计(尤其是浮动风电系统)的研发资金投入,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第三,改善并网与输电基础设施。海上风电的成功部署关键在于能否高效地将所发电力输送到电网。建设高压输电网络,扩建长距离、高容量的输电线路,确保海上风电能从沿海风场输送至主要负荷中心。采用智能电网技术,实施实时数据驱动的先进电网管理系统,帮助平衡风电的间歇性波动。将海上风电与储能技术(如电池或氢气生产)相结合,解决风能间歇性问题。强化区域合作,促进沿海各省间的电网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提升整体系统的可靠性。
第四,推行支持性金融机制和长期激励措施。优化招标机制,设计反映海上风电真实成本并具备风险分担机制的竞争性招标框架,有助于进一步压低平准化电力成本。推广绿色融资,鼓励银行和金融机构为海上风电项目提供优惠贷款条件,同时建立专门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和发行绿色债券。
第五,加大研发与新兴技术投入。加快浮动海上风电技术的研发,扩大浮动风电试点和示范项目的规模,开发创新新型材料、控制系统和锚固和固定技术,采用先进的动态仿真工具来优化深水环境下风机的设计。以数字化技术赋能海上风电发展,应用高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充分优化涡轮机性能、预测维修需求和提高运维效率。
第六,加强利益相关者参与和环境治理。建立透明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及时回应地方社区、环保组织、渔业部门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关切。整合社会经济效益,海上风电项目应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如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发展),从而增强社会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