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益区七一路街道大同路社区,有这么一群人,她们每天主动去敲社区空巢、独居老人的门,问声好,拉拉家常,帮助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这一“敲”,就是3年。只要老人和留守儿童有需要,她们主动上门服务,面带微笑、满怀热情,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敲门嫂”。
“姨,今天身体感觉咋样,今天太阳好,我帮你把被子晒晒?”4月23日下午,网格员王景敲响牛爱珍家的门。牛爱珍今年82岁,子女常年在外地,老伴儿也去世了,她又腿脚不方便。因为担心牛爱珍一个人孤独,王景隔三岔五便去她家里,陪着聊天解闷,帮助倒生活垃圾、代购生活用品、洗衣晒被。
大同路社区成立于2002年,现有常住居民6125人,60岁以上的老人占20%,空巢老人4户,独居老人54人,失独家庭12户,困境儿童家庭11个。社区“敲门嫂”党员志愿服务队,打通基层治理“末梢神经”,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水平,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起初这只是我们开展社区工作的土办法。”大同路社区负责同志李文龙说,大同路社区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一个“老”字,老城区、老社区、老小区、老房子、老龄化,由此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也比较突出。如何破解老旧社区治理难题,让居民支持社区工作?
“我们的方法很老土,以敲门为切入点,所有工作都是从敲门开始,一年365天,有事没事都会去敲敲门,并开展了针对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中国结之约’守护行动。这敲门不是去扰民,而是送服务上门。”社区组织辖区党员、网格员、楼栋长、妇女队伍和志愿者,敲空巢、独居困难老人和困难群众的家门,帮助他们购买食材、打扫卫生、洗衣晒被等,帮助处理琐事。
85岁的李奶奶独居在云梦堤社区,曾经长期被孤独和低落情绪笼罩,总把自己关在屋里。云梦堤社区主任卢康飞和她进行结对帮扶。最近老人身体不好,卢康飞带着网格员每天上门敲敲门,耐心倾听她诉说过往,陪她聊天、读报、就医。天气好时,拉着她出门散步,鼓励她与邻居交流。在卢康飞长期陪伴开导下,李奶奶渐渐有了变化,开始主动与人聊天,还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如今,她已走出阴霾,脸上常有笑容,真正融入社区生活。云梦堤社区依托“网格+微小事”,联合“红色联盟”党建联建单位、网格帮扶单位、“敲门嫂”等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协商,通过推行“敲门嫂”议事会,让熟悉的人管自家的事,让发生在现场的矛盾化解在现场。目前,社区“敲门嫂”服务队,服务范围已经扩展到包括家电维修、健康体检、代购代买、医疗保健、法律援助等在内的10余个关乎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项目,为群众提供了超过4000人次的服务,帮助居民解决困难、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多达300余次。
七一路街道持续拓展提升“红旗经验”,聚焦党建引领融合,以协同共治为牵引,以创新服务为抓手,组织3个社区开展“中国结之约”守护、“敲门嫂”敲门等行动,通过“地毯式”排查做到家家到、门门清、情况明,结合老人的家庭和健康状况,将老人纳入“红黄绿”三类层面进行管理,提供个性化服务。组建“民情收集团”“民情议事团”“民情顾问团”。由“民情收集团”主动收集民情民意,建立民生问题办理台账,适时召开民情议事会,联动“民情顾问团”,对困境老人反映的问题和疑难杂症逐项研究解决,通过“老人点单、妇联派单、敲门嫂接单”新模式,快速、有效地为老人解难题、办实事。通过“精准式”敲门、“管家式”服务,切实把这个“敲”字敲到居民群众的心坎上,推动“敲门嫂”巾帼志愿服务由“小打小闹”向规范化、常态化转变,更好地解决空巢、孤寡、高龄、失独老人的烦心事、子女的操心事,打通了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步”,为维护社会稳定、助力社区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