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党柏峰
在秦岭腹地的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有一个叫作栖凤湾的小山村,一群充满活力与梦想的女大学生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对时代机遇的敏锐洞察,将家乡作为事业新起点,踏上返乡创业的征程。这些曾背着书包走出大山的女大学生,如今正用青春和情怀逐梦广阔乡野,用亲身经历讲述着“归雁”变“头雁”的创业故事。
“归雁”返乡
“在外干得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家好!我能在外面干出色,就能在家里干得更出色!”2011年7月,王洋从西北政法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始终怀抱一个创业梦的她,毅然决然地放弃央企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很快,王洋成立了洛南县众鑫农园豆制品专业合作社,成为一名新农人。
刚回到家乡不久,王洋就获得了一个机会——洛南县举办了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在初赛现场,王洋演讲了自己的“跑步鸡”创新创业项目。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项目迅速受到了几个陌生女孩的认可。“我们都是尝试创业的女大学生,了解项目后,大家一拍即合,决定一起来做‘跑步鸡’。”王洋说。在分工合作下,这个项目荣获了洛南县首届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和商洛市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
大雁高飞靠头雁。自主创业需要一个有共同理念、彼此信任的团队作为坚强后盾。王洋、王翩然、李丹丹、白英敏、王芳、郭松、雷婷等12名大学生创建了“秦农阳阳”电子商务运营团队,并注册了品牌。
这个团队中,80%的成员是女性,她们来自不同的大学,各有所长,是一群接受了互联网浪潮洗礼而独具慧眼的新农人。同是“归雁”的她们,不再是“孤雁”,而是有着共同的梦想的“群雁”。她们帮助山区农民打开一条互联网时代“致富通道”,也让自己的青春亮丽出彩。
“群雁”展翅
秦岭是中华祖脉,物华天宝。“归雁”们爱这座大山,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更爱这里的乡亲们。
在走访洛南县洛源村时,一个佝偻的背影吸引了王洋团队的目光,一名80多岁的老爷爷正在田地里挖土豆。老人说,家中就靠卖土豆维持生活。在老人的家中,几乎没有像样的家电。通过挨家挨户走访,团队共了解了28户家庭的需求。
“一定要帮助村民卖土豆!”王洋团队下定了决心。回到公司后,大家集思广益,从整理搜集洛源土豆的吃法着手,发起了“我用土豆跟你换一件生活用品”活动,帮助村民卖出10吨洛源土豆,并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了家用电器。
洛南当地有着诸多特产,豆腐就是其中之一。王洋祖辈就曾以制作豆腐为生,她也是“百年王家”第四代传承人。如何让“好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女大学生们开启了一场“豆腐革命”。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吃、能玩、能赚钱的生活方式。”团队发起“非遗工坊+研学”模式,每年接待上百名青少年体验做豆腐,亲手教孩子们泡豆、磨豆、点浆、过滤、成型等。王洋表示,该模式不仅让洛南名优产品电商销售大幅度增加,还带动了周边留守妇女就业增收。
有梦想的地方,人生就会出彩。锐意进取的女大学生们,成为当地许多有志青年的榜样。在陕西各级妇联组织的指导关心下,她们的公司成为“陕西女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累计孵化18人的女性创业团队。
“头雁”高飞
返乡不是退路,是用新知识激活旧土壤的机会,“归雁”们心中永远怀抱着那个朴素的愿望:“愿大山的好,被世界看见。”
“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食品消费快餐化趋势日益明显,电商是销售主要渠道。”女大学生们敏锐地察觉到了产品售卖渠道的变化。为了适应电商发展,公司2022年新建1500平方米直播基地、500平方米物流发货中心,培养直播达人,通过镜头传递分享家乡美食。2023年,公司建设2000平方米豆腐、豆干、槲叶粽子、香菇酱自动化生产线,使生产能力从年加工大豆1800吨提高到5000吨。
与此同时,公司与3个镇办签订了大豆种植协议,在四皓、石门、永丰建设非转基因无公害大豆生态种植基地1000余亩,累计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9665人就业,户均年增收3.3万元。
贴上一张张发货单,洛南传统豆制品正源源不断地飞出秦岭深处,飞入北京、南京等大城市。“我们有信心,继续做大做强做精洛南传统豆制品,不断开拓销售疆土,走出国门,让习惯了牛奶面包的西方人也爱上咱们洛南的传统豆制品。”王洋团队大声说出了新的梦想。
从“跑步鸡”到“百年王家豆腐”,女大学生们不断创新,为秦岭深处的土地带来新的活力。
上一篇:每一块砖石都在轻声呢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