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杨俊钦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5月8日,当悠扬的《草原之夜》在四师六十四团文化广场上响起时,一群妇女随着歌声翩翩起舞,那轻快的舞步、陶醉的神情,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温情的世界。
60多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张加毅应王震将军之约,拍摄了一部大型彩色纪录片《绿色的原野》,作为国庆10周年献礼片。它的取景地就在六十四团,经典歌曲《草原之夜》就是这部纪录片的插曲。
1959年,张加毅在拍摄《绿色的原野》时,想寻找一首相宜的插曲,却苦寻不得。
一天傍晚,张加毅与作曲家田歌骑马穿过八连的芦苇草滩。一抹晚霞斜挂在天边,缕缕青烟袅袅升起,几名军垦战士围坐篝火烧烤猎物,一名维吾尔族小伙子正在拨动都塔尔歌唱美好生活……
走近闲谈中,张加毅和田歌听到了一位山东籍战士的故事:他给心上人写了一封信,却因当地没有邮局可以寄出,正苦恼不已。两人从中得到灵感,当晚在油灯下创作了《草原之夜》。随着时光流逝,《草原之夜》被李双江、阎维文等军旅歌唱家不断翻唱,其旋律悠扬婉转,像一泓清泉,渗透听众的心房,为六十四团增添了一抹动人的音乐底色。
文化的种子在这片边疆热土上生根发芽。20世纪60年代初,六十四团成立了文工队,并相继有了书店、广播站、电影放映队、新闻通讯站,出版了《可克达拉报》;1989年,创办了小报《原野》;1995年,首期《可克达拉》文学期刊问世。
近年来,六十四团进一步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了占地1860平方米的团场文化中心及兵团、师、团场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此同时,该团各连队都建设了集文化活动室、广播室、党员电教室和多功能厅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站。
依托较为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六十四团组建了夕阳红演出队、柔力球队、门球队、象棋协会、书画协会等多个文体活动团队。团场将“普及群众性文化活动,让职工群众自己当主角”作为鼓励广大职工群众创新开展自娱自乐文艺活动的主题,并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搭建职工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平台,年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0多场次。
六十四团地处古丝绸之路天山中道,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文化交融之地。早晨走进团场的集市上,哈萨克族商贩的冬不拉琴声与回族面点师傅的“花儿”小调交织;傍晚的文化广场上,一些群众跳起广场舞,另一些群众则围成圆圈跳起麦西来甫。这里的美食街更是一座味觉博物馆:抓饭的油香、薄皮包子的汤汁、拉面的筋道,配上浓醇的奶茶,让食客们品味着“舌尖上的丝路”。
这种交融的背后,是持续的文化创新。该团持续挖掘本土特色文化,推动民间文化发展,促进各族职工群众之间的文化交流。
多年来,六十四团培养出一大批集编导、创作、表演于一身的乡土文艺人才,形成了阶梯式的文艺人才队伍结构,涌现出一批乡土艺术团体和文艺骨干。其中包括画家卢长、罗进屏,他们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四川美术馆和银川美术馆收藏,伊犁河谷乐坛名家史春梅、马玉斌、游密黎等,创作了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六十四团动人的风光,也滋润着职工群众的心田,孕育着当地的特色文化。该团八连的南面是广袤的巴基泰沙漠。依靠二道河、三道河等季节性河流的水源,团场修筑了9座水库,在周边种植了大片的制种玉米、葫芦和棉花,也因此绘就了独特的边塞风景。
沙漠中修筑的红旗水库、八库、九库等水库,郁郁葱葱的野生植被、纵横交错的防护林带、除险加固后的堤坝和碧波荡漾的广阔水面相互映衬,白鹭、苍鹭、灰隼等80余种野生动物,红柳树、梭梭树等50余种野生植物以此为家,这里成了不少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更曾吸引作曲家安静、旅澳华人画家姚迪雄等文艺名家来此观光采风。
目前,六十四团正积极围绕沙漠水库,建设文旅融合的特色旅游基地。如在红旗水库打造了提供军垦文化体验、沙漠探险等服务的伊水湖景区,并将景区成功申报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计划在七库、八库、九库等水库建设“草原之夜”红色军垦文化项目,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
夜幕再次降临六十四团,灯光渐次亮起,《草原之夜》的旋律掠过水库边的芦苇荡,惊起一群白鹭,它们振翅飞向缀满星斗的夜空——在这片被歌声与汗水浸润的土地上,每一个音符都在续写着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