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芸
时值立夏,三师图木舒克市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高守东正忙着策划今年的城市影像系列作品,以系统记录三师图木舒克城市建设成就。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高守东常年穿梭于雪山、湿地、沙漠与胡杨林间,他用30余年光阴记录下帕米尔高原的壮美、叶尔羌河流域的生机,以及万千鸟类的灵动瞬间。他的镜头不仅是艺术的载体,更成为边疆生态变迁的见证与守护力量。
1973年出生于陕西榆林佳县的高守东,自幼对自然充满好奇。19岁那年,他应征入伍远赴新疆,从此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退伍后,他选择留在三师图木舒克市,一待便是30多个年头。“初到新疆时,我被帕米尔的星空震撼了——那种辽阔与纯净,是相机无法完全承载的,但我想试试。”高守东回忆道。
军营生活磨砺了高守东的意志,也让他对边疆的一草一木产生深厚情感。1996年,退伍后的他用津贴购置了人生第一台相机,从最初记录工作日常、人文地理到后来深入无人区拍摄野生动物,摄影逐渐从兴趣爱好升华为终身使命。“兵团人既是拓荒者,更是守护者。”高守东坚定地说,“我想用镜头告诉世界,这里不仅有荒漠,更有生命的奇迹。”
高守东的摄影题材广泛,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对鸟类与生态的专注。他化身“风霜行者”,以网名自勉,无论盛夏酷暑还是数九寒冬,都执着地追寻候鸟迁徙的踪迹。为捕捉生灵振翅的灵动瞬间,他常常在荒野中静守数小时甚至数天,将耐心与热爱凝结成一幅幅珍贵影像。
凭借专业视角与人文情怀,高守东持续记录着生态的细微变化。其镜头下的作品兼具艺术价值与科研意义,被《中国鸟类图鉴》《新疆特色鸟观鸟旅行攻略》等多部专业书籍收录。
2023年春,他在三师四十四团农田首次观测到数千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鸢聚集觅食的壮观场景。“黑鸢大规模出现,说明我们的湿地修复有了成效。”高守东介绍。近年来,三师图木舒克市通过治理叶尔羌河流域、修复永安湖湿地,生态显著改善。
30多年来,高守东利用业余时间致力野生动植物普查拍摄辨别,拍摄普查野生鸟类近200种,野生植物300余种,他所著的《飞鸟集》得以出版,精选了高守东在师市辖区内拍到的58种鸟类珍贵影像资料,他的摄影作品不仅为科研提供影像资料,更成为公众了解生态保护的窗口。《中国国家地理》多次刊登他的摄影作品,网友评论:“原来新疆的荒野中藏着如此蓬勃的生命力!”
除了生态摄影,高守东的人文作品同样充满温度。他镜头下的塔吉克族孩童、刀郎渔猎文化、兵团屯垦戍边故事,勾勒出多元交融的边疆壮美图景。
在记录非遗“刀郎人渔猎”时,他跟随传承人吾拉因·达吾提划独木舟、撒渔网,拍摄的《刀郎渔猎》系列作品广受好评。他说:“这些技艺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不能让它们消失在现代化浪潮中。”
2024年,高守东拍摄的《帕米尔风光》中的多幅摄影作品在“新疆人文地理”公众号刊出,那些壮美的风景被光影定格,展现了对边疆群众生活的深情凝视。
作为三师图木舒克市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高守东还积极推动摄影知识普及。他组织公益讲座,在三师图木舒克市举办过4次大型生态鸟类保护展览,带领青年摄影师深入湿地创作,为环保公益事业做出了诸多努力。
高守东的努力得到广泛认可,他的作品获省级摄影奖项十余次。面对荣誉,他淡然一笑:“我只是个记录者,希望用镜头‘框住’精彩的瞬间,吸引更多人关注生态,参与到生态保护中。”
三十余载岁月流转,从黄土高坡走出的西北汉子高守东,用镜头将青春熔铸成一个个动人故事:帕米尔高原的雄浑壮阔,湿地里鸟儿的翩跹灵动,大漠胡杨的铮铮风骨,以及兵团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结晶,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生态宣言,生动记录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影像方志。
谈及未来规划,高守东目光坚定:“我计划系统性地收集整理三师图木舒克市历史影像,补拍记录承载兵团记忆的历史建筑,同时拍摄收集整理更多师市范围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影像档案,这些影像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兵团精神代代相传的鲜活载体,我希望通过镜头,让更多人领略边疆故事的磅礴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