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媚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公示,拟新增17个新职业和42个新工种。其中,17个新职业包括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装修管家、咖啡加工工等;而42个新工种则包括旅拍定制师、睡眠健康管理师、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等。
自2019年以来,人社部已陆续向社会发布了6批93个新职业。网络主播、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此前公布的一些新职业曾让人倍感新鲜,引发了不少社会讨论。如今再看,这些新职业已吸纳了越来越庞大的就业人群,也变得越来越司空见惯。可见,新职业与新工种的发布,不仅是对就业市场最新动态的及时回应,更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技术革新与消费升级的缩影。不断扩容的新职业名单背后,是已经渗透进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产业变革浪潮。
新职业的诞生,往往与时代发展及经济转型紧密相关。此次拟新增的17个新职业与42个新工种,组成了一份“职业镜像”,从中可以梳理出近年来我国产业变革的三条脉络。
首先是技术应用的数智化。在此次新增的职业中,技术密集型岗位占据显著比例,尤其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的细化,体现了技术进步对职业体系的深刻重塑。
例如,当前我国低空经济蓬勃发展,无人机技术成熟度不断提高,在各行各业的渗透率持续提升。无人机编队表演更是成为各地文旅的“新宠”,日益成为景区的一种常态化表演形式。作为蓬勃发展的新兴业态,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需要掌握航线算法、集群控制等精密技术,才能实现“用一台电脑操控成千上万架无人机”。这正说明,当技术应用走向数智化,必定会催生一批新职业。
其次是消费需求的个性化。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及生活品质的日益改善,我国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从“功能性满足”转向“个性化体验”,更加追求“悦己消费”和“情绪价值”,推动服务业向精细化、品质化升级。
家政服务经理人、咖啡加工工、旅拍定制师、睡眠健康管理师……此次新增的许多职业与工种,呼应的正是消费者对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以旅拍定制师为例,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无论是在山西平遥古城、安徽黄山宏村,还是西安大唐不夜城、甘肃敦煌鸣沙山,随处可见穿着各类服饰进行沉浸式旅拍体验的游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旅拍市场规模已接近400亿元。游客对个性化体验的追求,推动了旅拍定制师这一职业的兴起,或许还将在不久的将来催生更多细化的工种。
最后是市场范围的全球化。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互联互通的今天,我国产业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程度也不断加深,“出海”已成为许多行业的必选项,这也催生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新职业。
此次拟新增的新职业中,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便是典型的代表。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蓬勃发展。海关总署数据显示,过去5年,我国跨境电商贸易规模增长超过10倍,年均增长率远超传统外贸增速。在这一背景下,具备丰富的国际贸易知识、跨境电商平台运营经验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自然就成为了就业市场的“香饽饽”。
新职业不仅是就业市场的“风向标”,更是产业变革的“路线图”。这些新职业正式“入编”,不仅扩大了劳动者的就业选择空间,还能提升相关从业者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版导读
家政服务矛盾
解药在“被尊重” 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