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2025上海国际花展昨天(5月11日)落下帷幕,2个主会场、5个分会场共接待市民游客983.27万人次。
进入第19个年头的上海国际花展创下了多项新纪录,其展览总面积达390公顷,为历届之最,同时,首创的全城办展模式人气达到历史顶峰,花卉“跨界”与商旅文体的融合深度也是前所未有。
这些纪录不能代表这场全城花事的全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24天的展期过后,给上海带来的理念洗礼和长远福利。
转型破圈
“花展将新天地装点得更漂亮了。这里是上海最有活力、最国际化的地方之一。如果有商务伙伴来,我会带他们沿着太平湖走走,看看花展。”
普华永道中国日本业务市场主管合伙人高桥忠利见多识广,仍不禁发出赞叹。他不知道的是,其实他成了数百万名网友的“代言人”。
今年上海国际花展相关话题在小红书上的浏览量超过800万次,近10万篇笔记分享了上海国际花展见闻,均比去年同期多出了4倍。
翻阅这些笔记和评论,不难发现花展人气高涨的关键词:国际范、时尚感、有活力、更容易亲近……它们正是上海国际花展近年来持续转型升级所要追求的目标。
“过去,很多花费了大量精力和成本举办的花展在结束后便‘悄无声息’。”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朱心军表示,城市里缺的并不是花,而是可及性、持续性强的欣赏、交流园艺的渠道或平台,所以上海的花展要转变思路,不是坐在公园绿地里等市民来,而是走入公共空间,走到市民“身边”,让园中花展变成全城的“花卉嘉年华”。
时间倒退至2007年至2009年,彼时的上海国际花展尚未打破专业与公众间的“次元壁”,举办花展的目的是用三年时间为上海世博会选花。
尽管100多家单位通过花坛花境、垂吊绿化、屋顶绿化、花廊等方式展示了300多个花草品种,但市民游客只有前往上海植物园才能接触到。这些在公园围墙内等候遴选的花草很难进入寻常百姓家,有一种天生的疏离感。
2018年,上海国际花展发生了关键转折,花展首次走出公园,走入了徐家汇商圈,长期作为展品的花草真正“破圈”,与各类品牌、科学、文化、艺术进行交流碰撞。
美丽的花草从此担负起引领文化、培育市场、促进消费、提振经济的使命。
高桥忠利(右)。 海沙尔摄上海国际花展开幕当天,“东台好市·花语集”在即将面世的太平洋新天地重磅亮相,吸引60多家品牌,汇集70余家市集摊位,用一场盛大的鲜花市集,让这条百年老街焕然新生。 海沙尔摄
“五一”假期,徐汇区花展分会场在衡复音乐街区推出阳台歌剧快闪。 陈玺撼摄拉动经济
检验一场全城花事的成色,不仅要看其受关注和欢迎的程度,还要看它能为所在城市带来什么。
荷兰库肯霍夫郁金香展是全球最大的球根花卉展,每年吸引百万游客,在门票、餐饮、住宿、交通等方面为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全球买手齐聚荷兰,将郁金香球茎带到世界各地,造就了一个年出口额达100亿欧元的巨大市场。
上海国际花展对标的英国切尔西花展更是“名利双收”:每年5月下旬的5天,全球10万多名游客慕名而来,100多英镑的公众日全天票供不应求。今年还未开展,就有咨询机构给出了2.5亿英镑的经济效益预期,看好花展对当地酒店、餐饮、花卉贸易等产业经济的拉动作用。
压力给到了上海。前滩公园巷instashake饮品店店长给出了充分肯定的答案:“三个多礼拜,我们的销售额比上个月同期多了68%。”
花展期间,整个前滩区域的商业都受益于花卉的魅力。几十家国内外鲜花及文创设计品牌用花卉给商户“化妆”,成了他们最吸引人的招牌。来自浦东生态环境部门的数据显示,花展期间,前滩地区商业客流量、营业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4.59%、21.44%。
上海植物园在第一八佰伴门前广场上打造了一座以鸢尾和月季为主题花卉的春日花园,也给商场带来了旺盛人气。“五一”假期,第一八佰伴客流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6%,销售额增加了33%。
“整个城市都可以是舞台。”上海植物园园长严巍表示,这是上海植物园与第一八佰伴一次追求双赢的尝试。第一八佰伴依托上海植物园的技术打造了“网红”城市主题节点,上海植物园借助商场的人气平台展示了自主培育的新优特色植物。
前滩公园巷instashake饮品店对花卉的带客能力充满信心。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供图花展期间的前滩地区,游客如织。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供图上海植物园在第一八佰伴门前广场上打造了一座以鸢尾和月季为主题花卉的春日花园,给商场带来了旺盛人气。 上海植物园供图“反哺”城市
鲜花们用娇艳占尽春色,也用花开满城“反哺”上海。
每年上海国际花展过后,总有一批在花展上光彩夺目的新优植物被相中,在城市里发挥“余热”。
借助花展平台,越来越多本土自主研发花卉崭露头角。2020年至今,上海国际花展累计展示新优植物品种超3000个,本土自主研发品种占比从2017年的不足5%跃升至2025年的22%,加速了推广应用。
近年来在网上刷屏的上海高架月季,大多数都曾是往届花展上的娇子,例如“仙境”“红帽子”“安吉拉”“绯扇”等,它们能耐受持续30天的35℃高温天气,对黑斑病有很强的抵抗力,而且一年多次开花、花期长,观赏性价值高。
花展期间举行的长三角花卉新优品种推介会座无虚席,110个新优植物品种卖力“吆喝”。针对“桑拿天”等极端气候,先正达花卉公司开发了百日草“热气球”,不仅抗病性强,还能耐受42℃的高温和曝晒,适宜营造花海景观。
销售经理施科豪坦言,为各地定制适合当地生境的花卉已成为行业共识,上海提供了十分开放的平台,鼓励企业在正式推广上市前把新优花卉品种拿到大街小巷和公园绿地里试点,这对企业和城市是双赢。
今年花展亮相的一些新优植物早已“迫不及待”。其中,上海植物园自主培育的杜鹃花新品种“胭脂”被誉为“全面升级版毛鹃”,颜色比普通的紫红色毛鹃更鲜艳,花量更大,花期更早、更长,能使应用区域拓展50%;鸢尾“甜蜜”系列突破传统鸢尾生态局限,兼具耐40℃高温与-30℃严寒的双重抗性,在盛夏能形成绚烂的低维护景观,使养护成本降低30%。
截至目前,前者已被浦东三林地区的公园绿地相中,开展约1万平方米的示范性栽培,并在全市7个碱性土壤点位推广,后者则在徐汇、长宁、虹口等区的公园绿地小面积试种。
“仙境”月季为高架桥镶上粉嫩的轮廓。 图片来源:上海交通长三角花卉新优品种推介会上,新优品种植物吸引路人掏出手机。 陈玺撼摄上海国际花展首发花卉:鸢尾“甜蜜”系列。 上海植物园供图低碳办展
坚持“低碳办展”,是当下全球头部花展的转型潮流。
近年来,郁金香、百合、风信子、洋水仙等观赏性强的花卉在中国走红,的确将各座城市的春天点缀得鲜艳夺目,但冷静反思,这些花卉及其种球、幼苗大多从国外直接购买,价格相对较高。有些花展举办一届就在“买花”方面耗资巨大,对国内相关产业却没有太大的激励,甚至影响了本土园艺自主研发的积极性。
今年的上海国际花展释放了“低碳办展”的明确信号:2016年起设立的“主题花”取消,用“百花齐放”取代“一枝独秀”,更多“续航”时间久、抗病性和耐受性优异的乡土植物登上舞台。
花展的布置处处充满了环保元素。
黄浦区主会场宣布,22座花园的部分植物和组件在原址上保留,部分构件在思南公馆、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部分街道的口袋公园、社区植物园再利用,整体回收利用率预计达到80%。
上海植物园展出的20多个新优鼠尾草品种在花展结束后,移栽至北区的地中海花园,成为陪伴市民游客的日常风景,园内以城市鸣虫为主题的“虫鸣归旧里”花园和以鸟类自然教育为主题的“啾啾好食光”花园也在展后保留。
公开测试了半年多的上海碳普惠平台最近推出了“助力上海国际花展碳中和”活动,市民捐赠乘用地面公交、轨道交通、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纯电动乘用车等获得的碳减排量,抵消黄浦区主会场办展产生的碳排放,实现花展的碳中和。
在太平桥绿地湖畔,美国AECOM公司英国籍设计师李·帕克斯打造了一座“感知城市”花园,栽植色彩丰富的乡土蜜源植物吸引传粉昆虫,向公众科普乡土植物和昆虫的紧密关系。
李·帕克斯说,这个创意的意义在于让城市中的人们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花园不仅有观赏功能,还有生态功能,以及连接人与自然的价值,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花展应当肩负这样的功能。
“猫之秀场”花园(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第四设计研究院王丹宁团队设计)。花展结束后,南京东路街道将再利用,点亮街区。 海沙尔摄
“感知城市”花园(美国AECOM公司Lee Parks团队设计),向公众科普乡土植物和昆虫的紧密关系。 海沙尔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