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张牵 白爽 校对 赵琳
曾经有人说,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预兆,比如动物的异常行为、地震云等,有人会据此判断要发生地震,这样的说法是否科学?
今天是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在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举行的“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知识发布会上,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科普专家邹文卫对“地震云”、动物异常行为等现象进行了回应。
邹文卫介绍,动物异常现象确实在有些地震发生之前存在过,但是它仅仅是小样本事件,并不代表地震前兆的规律。“我们地震学家、气象学家都已验证过,气象变化和地震没有实际的内在关联性,这也是大量事实所证明过的”。
邹文卫表示,动物异常与许多因素有关,比如环境的变化,天气的变化都会引起动物异常。像动物群体性的生存竞争,动物个体的生理、心理变化和健康问题都会引起动物异常。
“另外,所谓的‘地震云’,就是一些形状比较特殊的云彩,比如说比较怪异的‘放射云’‘排骨云’‘鱼鳞云’等,这些在气象学上都有合理的解释,只不过它碰巧发生在了地震前,实际是不能预测地震的。” 邹文卫说。
“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这样的说法科学吗?
邹文卫表示,统计数据表明,5级地震的强震动时间是5-6秒。“什么叫强震动?就是人能感觉到的地面震动。6级左右的地震强震动大概是十几秒,7级地震强震动时间大概是30秒左右。小于5级地震的有感震动时间会更短。所以,在感觉到有小地震的时候,来不及反应或刚反应过来,震动已经过去了。”
他表示,如果碰到大地震,特别是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区,强烈的颠簸使人站立不稳,可能失去重心甚至跌倒,平稳地奔跑更不可能。
“所以我们说,碰到地震最好的办法是‘先躲避、后疏散’,也就是伏地、遮挡、手抓牢。当然,地震和地震灾害充满不确定性,但是我们的基本原则还是‘先躲避、后疏散’。”邹文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