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5日,第31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出发,吴迪是其中唯一一名护士。
从医疗技术到管理制度,中国经验随队漂洋过海。在几内亚,吴迪要配合医生进行外科手术,也要“唤醒”积灰损坏的仪器设备,教当地医护人员正确维护与使用,为当地居民开展更多医疗项目。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新京报记者与吴迪进行了连线。
吴迪辅助医生开展手术。受访者供图手术之余还要承担多项工作
5月9日一早,吴迪与几位医疗队员从中几友好医院驻地出发,前往苏阿皮蒂水电站。两地相距135公里,由于路况不佳,开车单程需要四个小时,抵达之后,医疗队成员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了心肺复苏培训、疟疾防治宣教以及专科诊疗等任务,在水电站休整一夜,次日又赶回医院。
苏阿皮蒂水电站由中国援建,为当地提供了80%的电力,员工中既有当地人,也有华人。中几友好医院是中国政府援建项目,同时是中国医疗队驻地,经过十多年建设运营,成为几内亚条件最好的医院之一。
北京市自1968年开始承担几内亚医疗队任务,今年是第57年,今年3月,第31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出发,以执行为期18个月的援外医疗任务。队伍共有24名队员,多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医务人员,吴迪是唯一一名护士。
吴迪所在的科室是麻醉手术中心。相较于普通病房,在手术室中,护士既需要为患者打针输液,也要与各类仪器设备、手术用具打交道,并要对每一个科室、每一种手术方式、每一位外科医生的操作习惯烂熟于心。
辅助手术是吴迪的主要任务,到了几内亚仍然如此。每当医生要开展外科手术时,吴迪就要做好相应的准备——骨科手术需要特殊器械,神外显微操作需要精细配合,心脏介入手术要做好术中突发意外的紧急预案……
两个多月时间,吴迪辅助医生开展了动脉瘤夹闭术、人工关节置换术、阑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颅骨修补术、脑血管造影术、切口疝修补术、膀胱碎石术、冠脉造影术等不同类型的手术。手术之余,吴迪还承担驻地门诊护理、导管室管理等工作。
停电、缺人、分饰多角,另一片土地的挑战
吴迪在几内亚参与的第一台手术,是一位因遇交通事故导致股骨干近端骨折的80多岁高龄女性,在当地,骨科创伤是最常见的伤病之一。
即便向上一批医疗队队员处提前了解过当地手术室情况,第一次到现场,吴迪仍有些惊讶。与国内手术室的先进明亮相比,当地手术室条件有限,入口处是需要手动推拉的木门,医疗器械摆放杂乱。
当地手术室条件有限。受访者供图影响最大的是医疗设备的缺失。在国内,这一手术往往需要C型臂的辅助,但吴迪被告知,手术室没有铅防护设施,且仪器损坏不能使用,用来辅助骨折对位的专用体位架也没有。参与手术的只有两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吴迪需要一边传递器械,一边充当助手帮忙牵引患肢,三人配合忙碌了两个小时,手术总算顺利完成。
对援外队员来说,另一片土地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需要时间慢慢适应。有的局限性必须接受,例如手术室会突然停电,手术器械不如国内齐全;有的可通过经验弥补,如在人员管理、手术配合、设备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医疗队员可和当地医务人员共同探讨,完善相应制度。
吴迪发现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当地没有专门的手术护士,因此从术前仪器设备准备到手术器械传递和手术配合,一切都由医生承担,和中国医生同台时,当地医生实际要承担器械护士的职责。两个月中,吴迪配合了医疗队的每一台手术,这样,几内亚的医生可从一部分工作里解脱出来,将更多心力用于学习中国医生的技术。
两个月中,吴迪配合了医疗队的每一台手术。受访者供图“唤醒”沉睡的医疗设备
为手术准备设备时,吴迪经常听到当地人告知:“我们有,但是坏了。”由于当地医务人员不熟悉,一些医疗设备闲置在角落缺乏维护,中国医生可以开展手术时,器械已不能使用。类似的事情发生几次后,吴迪开始维护和保养这些装置。
抵达几内亚不久,医疗队普外科专家想为一名当地患者开展微创手术,而仪器不知所踪,吴迪四下找寻,从仓库里翻出了被拆分堆叠在一起的器械,将一套完整的腹腔镜手术器械准备齐全;由于开颅钻不能使用,当地神外医生的手术速度受到限制,吴迪将开颅钻拿回驻地,经过一番除锈、清洁、上油,开颅钻重新转动起来。
随着医疗设备被不断“唤醒”,新的手术项目得到解锁,一些几内亚患者因此可在当地得到医治,不必跑到其他国家寻求治疗。
吴迪接手了导管室的管理。在合作期间,几内亚一名心内科的男护士对介入手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次看见吴迪操作仪器设备,都会好奇地问不少问题。吴迪对他寄予厚望,希望医疗队离开之后,他能独立承担导管室的工作,因此会耐心解答手术配合要点,有时会请随队翻译来现场协助沟通。最近,吴迪在着手准备各类医疗仪器设备维护保养的讲课内容,打算为更多当地医护进行培训。
吴迪向当地护士耐心解答手术配合要点。受访者供图“几内亚的医疗水平与国内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我们支援当地的医院,可以为这里的老百姓带来切身的帮助,许多之前不能开展的医疗服务,现在在当地可以做了。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们希望继续将国内的技术理念带到当地,助力当地医疗事业的发展。”吴迪说。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张磊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