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时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上海要总结好以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孵化人工智能产业等成功经验,加大探索力度,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这一重要指示不仅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让“模速空间”这一具有上海特色的“街区化”人工智能产业孵化模式备受瞩目。
作为全国首个大模型专业孵化器,“模速空间”自2023年9月启动以来,截至2025年4月已吸引超100家大模型企业入驻,辐射带动徐汇区聚集大模型相关企业近400家,累计推动43个备案大模型落地(占上海市的61%)。该载体当前建设规模为6万平方米,通过“街区化”设计打破传统园区边界,正逐步构建“上下楼即上下游”的产业生态。
垂直生态:大模型驱动的创新雨林
模速空间依托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构建起覆盖大模型全产业链的垂直生态。在基础层,商汤“日日新”大模型(2023年获工信部备案)与“书生通用大模型”(OpenGVLab平台下载量突破50万次)等头部团队集聚;中间层,无问芯穹推出的“无穹Infini-AI”平台实现AMD、华为昇腾、英伟达等多种芯片的混合部署;在应用层,稀宇科技完成6亿美元C轮融资,阶跃星辰则发布11款多模态模型,在LMSYS榜单中位列国内第一,成为行业标杆。
这一技术体系之所以能够迅速演进,关键在于“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深度协同。上海创智学院牵头联动31所高校,打通了从高校实验室到产业一线的人才转化通道;中国大模型语料数据联盟则加快了语料资源的开源化进程,为模型训练提供了更坚实的底座支撑。在企业生态层面,由“北斗七星”级的行业领军者与活跃的“群星”型初创企业共同构建的多层次创新矩阵,推动模速空间从技术集聚走向生态生长。
无界街区:产城融合的新路径
“模速空间”突破传统产业园区“围墙式”布局的思维局限,围绕龙腾大道打造了一条2.5公里长的创新走廊,将办公空间与西岸艺术中心、龙美术馆等文化地标有机融合。这种“科创+人文”的混合式街区形态,不只是空间拼接,更是功能和场景的重构,营造出灵感迸发的“偶遇经济”:青年创客在咖啡馆的惬意交谈,可能转化为一场项目合作;算法工程师与艺术策展人的跨界交流,也可能催生全新的AI艺术产品。
当前,模速空间已吸引千余名从业者入驻,其中30岁以下的青年占据相当比例,构成了一支年轻化、多元化的创新力量。其街区式、开放型的空间布局打破了传统“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将科创社区打造为集职业发展、文化体验与社交互动于一体的“第三生活空间”,为青年人才提供了更具吸引力和归属感的发展环境。
算力协同:破解创新瓶颈的务实方案
算力资源,是制约大模型产业链向前跃升的核心瓶颈,尤其对初创企业而言,决定着技术能否落地、产品能否迭代的生存基础。针对这一痛点,模速空间自2023年起率先试点“免申即享”的算力券政策,让企业在不额外申报的前提下,即可获得基础算力支持,最高可享受100%的算力补贴。这一举措显著降低了创新门槛,激发了初创团队的研发动力。
进入2025年,算力生态进一步升级。2月,模速空间在无问芯穹等头部企业推动下,联合区内多方生态伙伴,共建全国首个“算力生态超市”平台。该平台不仅整合了国产与国际主流芯片的异构算力资源,还将语料、算法框架和场景数据等要素一并纳入,构建起一站式的服务体系,实现资源的弹性调用和高效协同,为一批初创企业提供了切实支持。
空间即服务:从物理载体到创新引擎
“模速空间”不仅是产业物理空间,更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加速器”。模速空间通过“楼上楼下”的空间布局强化上下游企业的协同研发。例如,无问芯穹与库帕斯分别专注于算力与算法,借助物理邻近实现快速联动,极大提高产品迭代效率。
与此同时,模速空间还构建了人工智能生态基金,以上海人工智能母基金、徐汇资本等为牵引,建立覆盖种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科创投体系。目前,徐汇资本及其出资的人工智能领域基金已投103个项目,投资A轮及以前早期项目数量占比88%。奇绩创坛等投资机构发挥“VC+孵化”双重功能,为初创企业提供可持续的融资支持。
政策引领与场景共建,推动AI落地
模速空间的生态体系展现了“政府+企业”的双向共建模式,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向实际场景落地。政府不再仅仅是政策的供给者,而是与企业共同作为“场景应用股东”,携手推动AI应用的普及与落地。以医疗领域为例,徐汇区政府积极推动中山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试点开放院级场景;在教育领域,政府支持上海创智学院打造学科数据生产平台,开发教育领域的通用大模型;在城市治理方面,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率先应用智能体(Agent)和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
与此同时,模速空间入驻企业也在努力拓展AI应用场景的边界。例如,阶跃星辰在今年4月与吉利集团联合发布最新智能座舱产品,并与人形机器人公司原力灵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具身大模型算法研发、多模态数据闭环以及机器人场景应用等合作,展现出“社区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从模速空间的实践出发,上海正以街区化、生态化、开放化的方式,探索人工智能产业链的优化路径。在物理空间上,通过垂直楼宇布局打造创新圈,实现高密度产业协同;在技术资源层面,依托“算力生态超市”推动算力高效调度和资源共享;在人才生态方面,营造社区化场景,促进代际人才的协作与传承,构建可持续创新梯队。
不同于传统园区依赖企业数量扩张的线性模式,模速空间探索的是一条“要素重组—价值裂变—生态进化”的非线性发展路径。这不仅为人工智能产业化提供了新型实践,也为超大城市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融合技术创新与城市治理的新思路。
长三角
三省一市联合出台政府采购远程异地评审操作指引
为推进长三角政府采购一体化发展,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财政部门联合发布《长三角区域政府采购项目远程异地评审操作指引》。该指引明确通过电子交易平台实现跨省专家资源共享,规范评审组织、专家抽取、应急处置和档案管理等流程,推动评审活动标准统一、监管协同,鼓励重大公共服务项目优先采用远程异地评审方式,提升政府采购透明度与效率。(来源:浙江省财政厅)
上海
上海首批科技创新债券落地
5月9日,上海首批科技创新债券迅速落地,展现“上海速度”。在人民银行和证监会联合发布支持政策仅两天后,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牵头助力新微科技集团成功发行首只银行间市场科技创新债券,规模2亿元,利率2.37%。同期,国泰海通和东方证券分别在上交所完成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的发行,总额达30亿元,市场反应热烈,认购倍数超过8倍,利好科技企业融资。(来源:解放日报)
罗氏制药宣布在沪新建生产基地,投资额达20.4亿元
5月8日,罗氏制药中国宣布投资20.4亿元,用于在上海新建生物制药生产基地。项目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预计2029年正式落成,2031年正式投产,将用于罗视佳(法瑞西单抗注射液)的本地化生产。这也是罗氏制药在中国的第二个创新药物生产基地,与罗氏制药中国区总部现有生产基地协同运作。(来源:解放日报)
浙江
阿里通义千问3强势登顶全球开源模型宝座
近日,阿里巴巴最新开源大模型Qwen3-235B-A22B在国际权威评测平台LiveBench最新榜单中荣登全球开源模型首位。在指令遵循能力上,Qwen3甚至超越了多个国际顶级闭源模型,位居全球第一。LiveBench由图灵奖得主等权威人士发起,因其公正性被誉为“全球首个无法作弊的模型基准测试”。Qwen3不仅性能全面领先,使用成本也更低,还引入“混合推理”机制,实现对不同任务的智能适配,大幅提升效率与部署便捷性。(来源:光明网)
《浙江省智慧旅游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出台
近日,浙江省多部门联合印发《浙江省智慧旅游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提出,到2027年,培育智慧文旅重大产业平台10家、智慧文旅领军企业10家、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文旅产业智慧化转型服务商20家,打造20个省级沉浸式智慧旅游体验新空间,推出30个智慧旅游解决方案样板案例。同时,明确推动智慧旅游产业创新、丰富智慧旅游产品业态、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效能、创新智慧旅游营销模式、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加强智慧旅游基础保障六大行动。(来源:浙江发布)
江苏
江苏印发深入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
近日,江苏省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措施包含创新能力、融资、数字化以及绿色化国际化四个方面共14条具体政策。其中,融资方面,将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开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直报窗口”,组织有关金融机构3个工作日内点对点对接。同时,新增100亿贷款规模,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低门槛、低成本、中长期资金。发挥省级政府性融资再担保机构作用,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平均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来源:微讯江苏)
南京发布国内首个光子芯片领域专用大模型
5月8日,南京在江北新区召开光子产业生态大会。会上发布国内首个光子芯片领域专用大模型OptoChat AI,由南智光电联合生态伙伴开发。模型聚焦光子芯片研发全链条,整合30万项专业文献与工艺数据,解决材料选型、结构设计等环节的行业痛点,助力突破传统经验驱动研发模式。南智光电现已实现8英寸铌酸锂晶圆流片,服务客户超300家。(南京日报)
安徽
“本源天机4.0”发布
5月6日,本源量子在合肥发布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4.0”,支持500+量子比特,为百比特级量子计算机量产奠定基础。该系统在扩展性、稳定性、集成度和自动化方面大幅提升,并配备四大核心软件,实现量子芯片高效控制与快速分析。作为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天机4.0”将全面支撑中国下一代量子计算机研发,推动形成自主可控的“中国方案”。(来源:安徽发布)
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5月7日,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园区(BEST)项目成功完成4根52米长、重达400吨的主梁吊装,建设进度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标志着这一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取得关键突破。BEST项目由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投资,致力于解决高精度吊装“卡脖子”难题,为聚变能材料、部件制造、高端装备研发等上下游产业链提供技术验证和工程孵化场景,助力合肥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聚变能源产业生态。(来源:合肥发布)
(本文作者来登鑫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生,奎一鸣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来源:来登鑫 奎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