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伤保险为万千劳动者织就“安心网”,打造“平安盾”。近年来,全国人社系统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在参保覆盖、体系完善、服务优化、风险管控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新业态从业者职业伤害保障和工伤保险全国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体系不断夯实,基金风险防控长效机制更加稳固,为劳动者和企业撑起更加坚实的“保障伞”。
覆盖更广——
探路测压职业安全再添“铠甲”
2024年1月6日,饿了么平台骑手罗华在重庆市江北区一小区外的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左膝髌骨粉碎性骨折。仅仅4天时间,人社部门快速作出职业伤害确认,并及时给付了相关待遇,解决了伤者的后顾之忧。
“对于我们这种众包骑手来说,职业伤害保障为我们节省了成本,节约了时间,也提高了保障水平,让我们能更加安心地工作。”罗华拿到职业伤害补偿时高兴地说。
在风雨中奔跑,在车流中穿行,越来越多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的职业安全亟待重视。2022年7月,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在7个省份启动。截至目前,试点群体应保尽保,保障功能有效发挥。
破冰前行,承压开路。上海市积极打造政府主导、商业保险机构全流程委托承办的经办服务,打通职业伤害确认、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核定发放三个环节的屏障,全面提升待遇给付的便捷度。目前,通过“按单参保”模式,上海已实现134万余名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应保尽保。
江苏省参照工伤保险条例中关于“工伤认定”的相关规定,确定职业伤害保障的范围和情形。此外,及时将康复政策扩大到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人群;伤残待遇和死亡待遇的标准和水平,也基本向工伤保险制度“看齐”。
重庆市通过委托承办,充分利用商业保险公司专业事故勘察、医疗费用审核队伍,创新实施职业伤害辅助调查,缩短职业伤害确认时间,对伤者开展送医、管护、待遇申请等全流程服务,全程开展对医疗机构诊疗、用药的监督,推动职业伤害保障服务更加高效和专业。
截至目前,试点参保人数达到1071万人,平台企业风险和重大职业伤害事故得到切实保障。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人社部将会同试点省份进一步加强费率测算、待遇项目调整、委托承办优化,研究完善扩大试点文件。
此外,各地人社部门持续推进《工伤保险条例》法定人群应保尽保,按项目参保和基层快递员参保工作进一步巩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4亿人,按项目参保率保持在99%以上。
体系更优——
均衡协调“预防+康复”全程守护
夯实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体系,重点在于推动工伤预防、工伤康复进一步向纵深拓展。
近年来,工伤事故成为困扰江苏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经营的痛点。两年间,公司积极参加无锡市“工伤预防 为美好生活护航”系列宣传培训活动,通过现场互动与持续改善式工伤预防培训和“一企一课”精准式培训,企业的工伤事故数同比下降超50%。
“工伤预防活动的全覆盖,不仅保障了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有效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支出,提升了整体运营效率。”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安全总监张明表示。
坚持预防优先导向,筑牢事故防控屏障。近年来,人社部门认真落实“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部级层面,人社部与中央党校、应急管理部举办全国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视频培训,取得良好成效。
各地人社部门也通过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招鲜”--
山东省因地制宜加强工伤预防品牌培育,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东营培育“工伤预防沿着黄河去普法”品牌,打造“学院+基地+园区+企业”预防格局。青岛首创“预有防工无伤”工伤预防品牌,打造工伤预防IP形象“青小安”,积极开展工伤预防模范单位评选活动。
上海市明确职业伤害预防制度安排,连续3年将外卖和即时配送业纳入年度工伤预防重点领域,鼓励试点平台企业积极申报职业伤害预防项目。2024年,美团、饿了么协同发力,全年累计为5.6万人次的骑手进行培训;今年将实现试点外卖行业培训全覆盖。
让更多工伤职工回归社会、重返工作岗位,工伤康复是重要一环。
江苏省先后出台工伤康复管理办法、业务规程、辅助器具支付限额和配置机构条件、协议康复机构条件和评估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太仓市等地试点门诊康复模式,职工就近康复治疗结束即可返回;无锡市推出“有锡有望”职业康复“3+1”服务项目,由康复医院、社会机构、公益组织等面向工伤职工举办公益讲堂,开展多门类专项技能培训。
广东省建立“早期介入-分级诊疗-职业康复”全链条服务模式,拓展44家康复协议服务网络,健全康复精准发动机制,开发康复价值智能筛选系统,通过电话随访、权益告知书等方式精准发动康复需求。推行工伤康复协调员精准对接制度,每月完成1000-1200人次电话跟进。
服务更暖——
数字赋能铺就异地就医“坦途”
“不用垫钱、不用来回跑,刷卡就能直接结算!”2025年3月,江苏省工伤职工张女士在青岛心血管病医院顺利完成了为期两个月的康复治疗,并通过全国工伤保险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系统,实现了医疗费用即时报销,成为跨省就医直接结算便民政策的受益者。
张女士因工伤需长期康复,恰逢年关,便选择回到家乡青岛治疗。在这里,她只需持社保卡,即可在异地联网定点医院直接结算,彻底告别了“垫资跑腿”的烦恼。
2024年4月1日起,人社部在部分城市启动为期一年的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各地按照要求对服务机构实施协议管理,持续强化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联网结算率,为参保职工提供了便捷的工伤医疗、康复和辅助器具配置的保障工作。
北京市开创“三个全国首例”,实现异地就医住院登记、转诊转院直接结算、出院结算上传等关键环节零的突破,将传统就医模式转变为线上“跨省通办”一站式服务,极大简化备案和报销流程。系统建设上,工伤医疗、工伤康复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按照接口模式与部平台衔接,已顺利完成全业务流程改造。
广东省以省工伤康复中心(全国工伤康复综合基地)为龙头引领,形成“省级龙头+地市枢纽+基层网点”服务格局,在全国率先实现跨省异地康复费用联网结算。
广西推进“数智人社”信息系统与定点医疗机构之间的系统对接,推进工伤医疗费用的即时结算与跨区域协同管理。截至2024年底,先后实现工伤就医7家试点医院和1家辅助器具机构跨省直接结算。
近日,人社部等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开展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的通知》。自今年4月1日起,在全部地级市组织开展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依托全国工伤保险异地就医结算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工伤职工持社会保障卡直接结算相关费用。
防控更严——
全链升级构筑基金监管“基石”
2024年以来,各地人社部门持续发力工伤保险风险防控。针对基金风险易发多发环节,人社部制定印发《关于全力提升工伤保险基金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基金风险有关工作的通知》,从制度上进一步扎紧风险防范的笼子。
各地充分发挥工伤保险领域“四防机制”作用,扎实开展风险排查,进一步守牢了基金风险防范底线。
宁夏创新经办模式,形成基金监管“全闭环”。建立工伤认定疑难案件会商机制,全流程规范申请受理、调查审核、认定决定、结论送达、档案管理五个环节。建立跨层级待遇资格认证信息比对机制,系统智能经办。打造行政争议化解“宁夏模式”,建立工伤保险领域人社、司法、法院联席会议机制,首批对5个具体问题和24类具体情形达成共识。
广西开发具备事前控制、事中预警、事后检查等功能的工伤保险业务风险防控系统,将105项工伤保险事中管控规则嵌入广西“数智人社”信息系统,对工伤保险业务全流程进行实时管控,每笔经办业务可视、可控、可预警、可分析。
浙江省强化数据碰撞,开展工伤保险风险隐患排查“清风行动”和工伤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开展数据比对筛查。升级系统管控,改进完善经办系统设置82项,将未参保缴费、参保与申报单位不一致、先伤后保等6条“风险提示”升级为“业务中断”,即发现即终止办理。
辽宁省借力外脑监督,连续两年聘请第三方机构对7个市工伤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开展专业审计,发现各环节违规问题,并将审计有关情况在全省会议上通报,不断提升基金使用透明度。
2025年,工伤保险多项政策即将出台,既是“政策大年”,也是“落实大年”,人社部门将围绕更加公平、更加积极、更加规范、更加安全、更加暖心的改革目标,积极构建多层次工伤保险体系,推动工伤保险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