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中医药网
在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针灸康复中心主任杨俊荣的治疗车小抽屉里,总是备着糖果等零食。清晨六点多,杨俊荣就来到科室开启一天忙碌的工作,每天工作12个小时、扎针200余人次已成为她工作的常态。从青丝到华发,她用一根银针编织起无数患者的康复梦,更用医者的温度,让诊室成了许多人心中的“第二个家”。
针尖上的“求学路”
1988年杨俊荣开始参加工作,她决定回到长寿老家。当时长寿区中医院针灸康复中心只有4名工作人员。她表示,“针灸的魅力就在于不断探索和学习,希望能够用我所学,为更多人解除病痛。”
带着这个信念,从此她的休息日变成了“求学日”。她先后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单位进修学习。
她的办公桌上,摆满了泛黄的笔记本,每页都记着不同医生的诊疗心得。在她的推动下,长寿区中医院针灸康复中心先后引进小针刀、醒脑开窍针刺法、液波透骨疗法等20余项新理念新疗法,连最难缠的子宫脱垂、漏尿、小儿自闭症等疾病在她的针下取得了突破性进度,填补了区域中医药诊疗空白。
杨俊荣始终将人才培养视为科室发展的核心任务。每天下班后,杨俊荣和中心医务人员开展技术学习会,从最新的针灸临床指南解读,到疑难病例的治疗,她总能结合自身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为科室医生们打开视野。
如今在杨俊荣的带领下,科室从只有4名工作人员、无独立病区发展成为拥有55名工作人员、4层楼、占地8000余平米的龙头科室,于2009年被确定为重庆市农村医疗机构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建设单位,201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成功创建区级和市级“青年文明号”,荣获长寿区“十佳优秀医师团队”等荣誉。
诊室里的“暖心窝”
今年8岁的小宇自幼与奶奶相依为命,因脑瘤导致半身瘫痪。住院治疗期间,杨俊荣主动承担起“家人”的责任。为增强小宇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她治疗车的小抽屉里永远备着糖果等零食。
出院时,杨俊荣了解到小宇家庭经济困难,就自掏腰包为他解决了住院费用。“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不能让孩子因为钱耽误康复。”杨俊荣说。如今小宇的肢体功能已基本恢复如常,他常常回到针灸康复中心看望杨俊荣。
从日常饮食照料到医疗费用帮扶,从专业治疗到心理疏导,杨俊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父母心”的深刻内涵,成为患者心中最温暖的依靠。
工作30十余年来,杨俊荣的手机从未设置为静音状态,全年24小时开机。她的手机也成了连接患者的“生命热线”。从天津、贵州、云南、四川等10余个省市慕名而来的患者,在就诊后都想与她保持联络,为让外地患者少跑腿,她主动公开了私人电话。
翻开她的通讯录,备注栏里密密麻麻标注着“遵义脑瘫患儿家长”“天津腰椎患者”“凉山关节炎老人”等信息,通话记录中90%都是与患者的沟通记录。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跨越地域的信任与托付。
三十余载春秋更迭,银针在杨俊荣手中传递的不仅是精湛医术,更是跨越地域、穿透岁月的医者大爱。那部永不静音的手机、治疗车里常备的糖果、深夜仍亮着灯的科室,都是她以患者为“家人”的无声见证。这份医者仁心,照亮无数患者的康复之路,也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注入力量。(本报记者 王泽烨 通讯员 赵 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