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共青团网
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郑理长期在“方寸之间找出路”。
他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硅基半导体与器件集成的研究工作,突破“硅”电学和光学性能极限问题,为硅基功率电子的单芯片集成提供技术方案。此前,他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还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等。
郑理常说:“实验室的灯亮着,中国芯就有光。”自主创新之路从无坦途,唯有以“难而正确”为尺,以“长期主义”为锚,在热爱中持续深耕、风雨兼程。
长期的历练让他拥有过硬实力和“大心脏”。在一次关键实验中,团队遭遇光信号传输时微米级的致命误差,郑理当机立断,上手拆解重达数百千克的精密设备。他如同一名技术精湛的“外科医生”,对数万个精密零部件抽丝剥茧,最终锁定问题根源——一根光纤在微米尺度上出现了细微偏移。在周围人屏气凝神的紧张时刻,他手持精密工具,如进行外科手术般精准解决问题,确保实验顺利完成。
白天做实验,晚上读文献,是这名“工科男”的生活常态。他享受科研攀登的过程,乐于成为科技攻关的“解题人”。通过上千次试验、数万条数据分析,他带领团队不断在微观世界突破极限,致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当前,全球芯片制程已迈入深水区,传统依赖缩小器件尺寸来提升芯片性能的策略开始显现局限性,成为我国半导体产业持续发展的桎梏。郑理深刻洞察技术发展态势,为硅基功率电子的单芯片集成提供技术方案。
“我们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难题,它们如大山般横亘在前,我们只有用自身努力的确定性去应对科研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在郑理看来,每完成一项极限挑战,内心涌起的成就感,就是对他不懈努力的最好馈赠。
10年来,我国集成电路材料产业不断发展,离不开无数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奋斗与奉献。
在郑理的手机相册里,一直珍藏着一张1978年的《科学画报》,封面照是他的学术“偶像”——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元森。“老一辈科学家攻坚的故事,时刻激励着年轻一代奋勇向前。”郑理说,他们既是引领方向的榜样,更是映照初心的明镜。
郑理对肩头责任有着清醒认识,他坚持搞科研、带队伍两手抓,在重大任务和斗争一线培养和发现人才,持续锻造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科技人才队伍。他始终坚信,科学家精神不是踽踽独行,而是点燃更多火种。
张逸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11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