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新闻5月9日电 肥胖与工作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哪些职业特点容易发福?为什么体重管理突然被上升到企业层面?每天两点一线的打工人,有哪些减重方式?围绕上述问题,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51job近期发起调查,呈现企业健康管理的新趋势。
过去一年内,78%的受访者进行过系统的体重管理,减重、控脂、塑形等行动已然成为多数职场人的生活常态。根据问卷,有38%的受访者自评“超重”,6%的人“过轻”、3%的人自认为“肥胖”,整体超重率仍然偏高。值得关注的是,有将近一半的职场人在工作后体重明显增加。特别是在客服、设计、教育培训等节奏紧张的岗位群体中较为明显。
调查显示,“久坐办公”(日均坐姿时间≥8小时)被77%的受访者认为是导致发福的关键因素。此外,52%认为“工作压力大,新陈代谢减慢”是诱因,50%的人归因于“饮食不规律”,43%受限于“运动时间不足”。这些典型的“打工人式生活”习惯,正在持续影响健康防线。
值得注意的是,39%的受访者表示“睡眠不足”也是致胖因素,长期熬夜不仅导致食欲紊乱,更容易引发内分泌失调。21%的人因为应酬增多摄入过多热量,20%的人因午休时间短而“狼吞虎咽”,均对体重控制形成挑战。
当体重增长成为常态,其连锁反应也不容忽视。54%的受访者坦言“自信心下降”,另有54%的人“不敢吃美食”,在心理层面承压;49%的人称身体疾病风险上升,41%反映“行动迟缓,影响效率”;甚至有27%的职场人认为“发胖限制了职业机会”,21%坦言“找对象困难”,进一步反映出超重所带来的社会性与职场性“双重成本”。
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企业对健康管理的投入显著上升。近日,某公司因“减重协议”而登上热搜:设立了千元奖励基金,员工达到减肥目标即可获得相应奖金。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多样化的健康计划,其中包括提供健康餐饮服务,如低卡食堂、营养配餐);为员工安排定期体检;配备健身设施或站立办公桌;组织各类运动课程,如瑜伽、工间操等。
这些措施正逐渐成为“标配”,一方面响应《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倡导,另一方面也在塑造企业的文化氛围与雇主品牌。“过去企业拼‘谁加班多’,现在是拼‘谁健康多’”,一位HR负责人如是说。
从员工角度来看,企业的健康激励大受欢迎:7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愿意”参与企业组织的减重计划,22%视激励力度决定参与度,仅有4%表示无兴趣。可见,只要机制合理、方式得当,健康管理完全可以成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共同目标”。
职场人越来越理解“健康就是生产力”的核心逻辑,而企业也意识到:体重管理不仅事关员工个人状态,更是组织成本、效率与文化的重要变量。调研中,78%的受访者认为企业推动体重管理可“提高员工健康水平、降低医疗支出”,67%表示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58%认可其在“增强凝聚力与归属感”方面的作用。此外,34%的受访者还认为这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塑造更具吸引力的雇主品牌。随着“00后”等年轻职场人群愈发重视“健康、自由、有趣”的工作体验,一个支持性的健康环境,已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筹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