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视点
近日,百度地图在导航界面直接植入“车道级广告”,引发较大争议。不得不说,广告商挑选的广告场景非常具有精准度,开车时是容易出现“累了困了”状态的,饮用提神饮料也自然是强需求。但“它强归它强”,这样的广告设置是否合适呢?
对此,有网友担心分散司机注意力,影响安全。也有网友表示,看导航的同时已经分散注意力了,植不植入无所谓,只要免费就行。
事实上,天下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免费应用的背后,其实都是用户出让了自己的注意力、潜在消费机会、行为数据乃至个人信息。这也是为什么,地图软件上的附加功能越来越多,比如可以订酒店、打车、买车票、乃至购买景区套餐等等。
说白了,地图运营商主要赚的是B端的钱,普遍对C端个人用户不收费。如今广大用户已经习惯了免费地图,如果B端收入无法维持持久、稳定的盈利,也就难以为继。
另外,导航软件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因为用户使用导航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路况和路线上,传统互联网的广告模式如开屏广告、信息流广告等,在导航场景中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也是为何百度要将广告直接植入导航核心界面——车道,如此就能确保广告强制曝光。
其实,不只是导航软件里,在高速道路上方及两侧,也有不少广告牌。当其形成一种大众都可以接受的广告生态,自然不会有人反对。只是眼下来看,让用户习惯导航里的广告,恐怕还需要一个磨合过程,一些广告设置的边界和细节,可能还需要不断调整。
比如,有网友就建议,可以出两个地图版本:一个是免费的,可以适度植入广告;另外一个是纯净无广告版的,可以适当收取费用。如此,用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喜好自主选择。就目前的舆论反馈来看,用户对“车道级导航”的接受度并不高。
无论如何,植入广告不能影响安全驾驶,这是底线。要知道,导航软件和其他App还不一样,坐在家里看电视、躺在沙发上刷手机被植入广告,只会占用时间,并不会直接造成伤害。然而导航页面的广告,必须保证既不能干扰用户获得导航信息,也不能让用户分心驾驶。
具体到实际应用中,“车道级广告”究竟会不会影响安全驾驶,边界又在哪里,值得开展行业性的探讨。比如,是否可以区分正在行驶、等候红灯等不同场景?必要时,也可由管理部门介入,牵头专业机构,整合各方意见,共同制定符合各方利益的广告规则。
当然,在一个自由的市场里,只要不违法违规,导航地图企业完全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经营模式,用户不喜欢,也可以选择其他导航软件。毕竟,市场上不止一家地图软件。相信在一个充分竞争、依法经营的市场里,总能找到最合适的盈利模式。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李哲)
上一篇:清风正气歌丨“雪很冷,血很烫”
下一篇:芜湖繁昌发布干部任前公示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