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象新闻”
今天(5月11日),石学敏同志治丧委员会发布讣告: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11日1时2分在天津逝世,享年86岁。
讣告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石学敏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11日1时2分在天津逝世,享年86岁。
石学敏同志是我国现代针灸学奠基人、开拓者和引领者,是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医学家,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针灸走向世界做出卓越贡献。他为人宽厚、豁达谦逊,医者仁心、大医精诚,家国情怀、功勋卓著,深受国内外同行的敬重和爱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他的逝世是中医界的重大损失。
为沉痛悼念石学敏同志,兹定于2025年5月15日(星期四)上午10时,在天津市第二殡仪馆山水厅举行遗体送别仪式。
特此讣告。
联系人:
李凤阳 13820212515
易志平 13512256210
曹永兴 15900268161
传 真:022-27986069
石学敏同志治丧委员会
2025年5月11日
1938年,石学敏出生在天津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57年考入刚刚建立的天津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前身)。1962年开始行医,1964年,石学敏作为优秀人才被派到北京就读卫生部针灸高级研修班,遍访名师、研习针灸,一生未改。
1968年,石学敏随中国医疗队前往阿尔及利亚。在阿尔及利亚,石学敏凭借良好的医术获得当地民众的认可,有时每天要诊治300多名异国患者,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让世界认识了中医针灸。
70年代初,石学敏谢绝了国外医疗机构的高薪聘请,回到天津。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凭借七八个医生、几架老旧的显微镜,石学敏建起了针灸病房,建立了“电生理室”,1985年又建立了针灸心内科的重症监护室。在石学敏的带领下,一个完整的针灸医疗、教学、研究体系渐渐形成了。
回国后,石学敏致力于探索中风病的针灸治疗。他在继承古代医家对中风认识的基础上,基于中医辨病、辨证的理解,探求中风的病因病机,独创了一套新的针刺疗法,探索出中风病治疗新途径。
此后,石学敏以新的针刺法和丹芪偏瘫胶囊为主,配合康复训练、饮食、心理、健康教育等疗法,形成一整套完整、独特规范的中医中药治疗中风病综合治疗方案——石氏中风单元疗法。
石学敏致力于针灸的科学研究,在他的努力下,医院组建了老年病研究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推动国内针灸临床科研达到新的水平。针灸学科在石学敏的带领下,医、教、研等全方面发展、壮大。
石学敏告诉学生,学好针灸,必须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同时吸收现代医学科技对于人体的研究成果,要学好必须下苦功夫。
石学敏还经常给学生讲针灸要领:目无外观、手如握虎、心无内慕。石学敏出诊,一上午要看三四十名病人。他一米八多的身高,施针要略微弯腰,由于常年劳累造成腰劳损过度。即使这样,他对待每个病人仍然全力以赴。
随着年纪的增长,石学敏把更多精力放在传承针灸上。
经过大量临床与实验,1986年,石学敏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科学衡量针刺手法,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剂量化、标准化发展,填补了针灸学发展的空白。
1999年,石学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了推广针灸,石学敏跑遍大江南北的基层医院,提高当地的针灸水平。他开创的独特针刺法学习班已累计有8万多名医生参加学习。每期学习班,石学敏都会亲自授课,倾囊相授、毫无保留。
1986年,石学敏成为天津第一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
石学敏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传播推广中医针灸。《石学敏针灸全集》等10部著作被翻译成英法西等语言出版,成为针灸教材。长期以来,他致力于针灸学术交流和推广,先后赴100余个国家及地区讲学、诊疗,为中医针灸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4年,石学敏被授予国医大师称号。他在发表感言时深情地说:“我将以老骥伏枥之志,将国之精粹发扬光大;将医之精华传达于世界;将传道授业作为毕生之追求。我愿意继续为祖国的中医之发展,人才之培养发挥自己的余热。力虽绵薄,志却甚坚。”
来源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津云
监制 | 李金锋 李洁敏
主编 | 彭丹
编辑 | 蒋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