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建设云南“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集聚区、体验区,云南省体育局印发《关于打造云南“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集聚区、体验区的实施方案》,按年度、分阶段明确工作目标,并从优化户外运动发展环境、丰富户外运动产品供给、推动户外运动融合发展、加快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4个方面提出15条具体措施。
关于打造云南“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
集聚区、体验区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打造云南“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集聚区、体验区的意见》(云政办发〔2024〕61号)精神,加快建设云南“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集聚区、体验区,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25年,大理、丽江、怒江、迪庆四州(市)〔以下简称四州(市)〕户外运动基础设施短板逐步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和协同发展机制初步建立,户外运动人数占旅游总人数的比例达15%以上;到2026年,四州(市)户外运动项目发展基础日渐夯实,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供需有效对接,精品项目培育取得实效,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户外运动人数占旅游总人数的比例达16%以上;到2027年,云南“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集聚区、体验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精品赛事有效供给与基本需求全面对接,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四州(市)户外运动人数占旅游总人数的比例达18%以上;到2030年,云南“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集聚区、体验区全面建成,跨区域一体化发展更加协调,四州(市)户外运动产业规模更大、质量更优、动力更强、活力更足、发展更安全,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户外运动人数占旅游总人数的比例达20%以上,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户外运动发展的新高地。
二、主要措施
(一)打造有竞争力的户外运动发展环境
补齐户外运动场地设施短板。统筹用好多方资金渠道,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户外运动营地、徒步道、骑行道等户外运动场地。支持新建或改扩建体育公园,加大对现有体育公园户外运动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推动四州(市)山地自行车、皮划艇、极限运动等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坚持依法依规、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保障户外运动项目土地供给和用地指标,适当增加户外运动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配建比例。
专栏1 户外运动场地设施项目
到2025年,建设和改造一批基础良好、条件成熟的户外运动场地设施。支持大理州体育中心、大理州龙坡体育公园、丽江国际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文笔海水上运动中心、怒江国际野水漂流训练基地、丙中洛国际户外小镇、白马雪山山地户外运动中心、普达措戏雪场等项目建设。
到2026年,建设和改造一批配套完善、布局合理的户外运动场地设施。支持大理三月街赛马场、大理州腾飞体育公园、丽江花马国郊野运动公园、丽江极地探游(玉龙雪山)航空运动公园、泸水户外运动基础设施、福贡户外运动基础设施、香格里拉户外运动服务中心、香格里拉滑雪场等项目建设。
到2027年,建设和改造一批特色显著、功能完备的户外运动场地设施。支持大理华成体育文化产业园、丽江环玉龙雪山森林旅游步道、碧罗雪山腊玛窟徒步线路、香格里拉户外营地等项目建设。
到2030年,云南“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集聚区、体验区户外运动场地设施短板得到补齐,绿色便捷的户外运动新载体大幅增加,户外运动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供需有效对接。
加强户外运动经营主体培育。不断完善四州(市)户外运动产业法人单位名录库。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户外运动企业。支持具备实力的各类中小微户外运动经营主体实现垂直细分并逐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户外运动经营主体结合特色户外运动项目设计开发户外运动特色产品和线路,引导旅行社推广户外运动线路。加大优质户外运动经营主体招引力度。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加强户外运动服务标准制定、应用和推广。探索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和活动开展标准,加强户外运动相关行业协会建设,搭建政府与企业沟通渠道。
推动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相关行业协会组织、市场主体要准确把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严守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在严格遵守国家、省级、市级等各级生态管控和自然保护地相关法律法规、管控要求和项目准入制度的前提下,推动四州(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依法开放,户外运动项目的选址方案和户外运动线路的选线方案,应当征求各级林草部门的意见。探索制定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的区域及徒步线路清单。
专栏2 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试点工程
盘活四州(市)现有户外运动资源,开展四州(市)户外运动产业调查统计,摸清四州(市)适宜开展户外运动的自然地域资源分布情况。
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自然保护地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管控要求和项目准入制度等前提下,支持在苍山、洱海、玉龙雪山、黎明老君山、泸沽湖、高黎贡山、怒江、澜沧江、梅里雪山、碧罗雪山、白马雪山、哈巴雪山、天宝雪山、巴拉格宗、虎跳峡等山水资源内划定合理区域,依法依规、因地制宜开展徒步、登山、攀岩、骑行、越野、定向、汽摩、露营、皮划艇、漂流、航空、冰雪等户外运动项目试点。
健全户外运动安全防控体系。主动靠前指导,重点从户外运动专业设备和技术人员配备比例、医疗救助、应急救援等安全保障方面规范引导,加强对户外运动项目赛事活动组织者及相关从业人员在专业技能、紧急医疗救护、防止运动伤害以及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安全防范等方面培训。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工作机制,对涉及活动的场地及时开展安全风险排查整治,督促责任单位整改到位,消除安全风险隐患。针对户外运动赛事活动各类风险隐患和突发事件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户外运动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安排救援力量前置,做好应急处置准备。加强风险识别评估,健全有关安全风险预警和提示,完善赛事“熔断”机制。
专栏3 户外运动安全防控体系
构建“专业+社会”基层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标准,推动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开展山地、水域等专业应急救援培训,配置相应的应急救援装备,有针对性地提升户外运动应急救援能力。加强户外救援队、山地户外向导等民间社会救援机构建设,建设配置有搜救直升机的云南“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救援中心。因地制宜按需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设置清晰的标识系统、指示线路和危险警示,设置必要的紧急救援点,配备急救包、担架、应急通讯设备等必要的救援设备和物资。
(二)丰富有吸引力的户外运动产品供给
构建户外运动赛事体系。积极引进各类国际国内顶级户外运动赛事和活动。持续提升现有户外运动自主赛事品牌规模和质量,推动市场化发展,提升赛事效益。支持四州(市)将赛事与当地民族民间文化、自然资源禀赋等深度结合,持续扩大地方特色户外运动赛事品牌辐射力和影响力。
专栏4 户外运动赛事活动项目
到2025年,培育一批省内知名、特色彰显的户外运动赛事品牌。支持绿水青山中国休闲运动挑战赛(大理站)、中国万水千帆赛(大理站)、中国攀岩自然岩壁系列赛(大理漾濞站)、“环云南”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山水联赛、全国汽车(房车)露营集结赛(大理站、丽江站)、玉龙雪山极限越野赛、梅里100极限耐力赛、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大会等户外运动赛事品牌建设。
到2026年,培育一批国内知名、影响广泛的户外运动赛事品牌。支持“活力山水中国行”国家级户外运动系列赛事、大理三月街民族节赛马大会、泸沽湖“摩梭”女子徒步大会、怒江100越野跑等户外运动赛事品牌建设。
到2027年,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市场驱动的户外运动赛事品牌。支持七彩云南户外运动挑战赛、大理州端午节龙舟赛、丽江国际铁人三项(崃淂赛)、怒江大峡谷翼装飞行挑战赛、虎跳峡超级山径赛等户外运动赛事品牌建设。
到2030年,构建形成云南“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集聚区、体验区特色户外运动赛事体系,赛事类型多元化发展,赛事运营主体更具活力,品牌日益彰显。
打造户外运动精品线路。结合四州(市)户外运动资源分布以及交通路网布局,持续推动现有线路产品特色、服务品质、营销手段、运营技巧和品牌价值全面提升。持续规划和开发一批以徒步、自驾、骑行为重点的户外运动精品线路,并争取纳入国庆、春节假期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向国内外推介。
专栏5 户外运动线路项目
到2025年,打造一批基础设施健全、地方特色明显的户外运动线路。支持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环湖线路、环洱海自行车赛骑行线路、漫步苍山洱海最美徒步线路、“纵览丽江山水·体验民族风情”精品自驾线路、丽江石头城太子关古道、怒江大峡谷漂流线路、怒江大峡谷丙中洛徒步线路、香格里拉虎跳峡高路徒步线路、石卡雪山徒步线路等户外运动线路建设。
到2026年,打造一批多种业态融合、项目种类丰富的户外运动线路。支持宾川鸡足山徒步线路、苍山玉带路徒步线路、丽江茶马古道精品徒步线路、环泸沽湖骑行线路、怒江美丽公路慢行道骑行线路、福贡石月亮登山线路、香格里拉阿布吉措徒步线路、香格里拉千湖山徒步线路等户外运动线路建设。
到2027年,打造一批要素配套完备、资源有效串联的户外运动线路。支持云南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汽摩自驾游线路、巍山巍宝山徒步线路、永平博南古道徒步线路、丽江泸沽湖摩梭徒步线路、环程海湖骑行线路、丙中洛山地自行车线路、福贡“七莲湖”高山徒步线路、哈巴雪山至天宝雪山徒步线路、梅里北坡徒步线路等户外运动线路建设。
2030年,构建形成具有云南“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集聚区、体验区特色的户外运动精品线路网络,满足群众徒步、骑行、自驾需求。
加快发展户外营地。加强户外营地跨区域协作,构建四州(市)户外营地服务网络体系,打造形成露营旅游休闲精品线路。结合四州(市)城市发展规划,引导道路、水电、排污等设施向露营场地延伸,并在露营地周边配套规划露营服务中心、加油(充电)站、维修站、停车场、旅游公厕、观景平台等基础设施,完善车辆维修、快速补给、便捷医疗、应急救援、餐饮住宿等综合服务。
专栏6 户外运动营地项目
到2025年,建设一批体育要素聚集的户外运动营地。支持大理伍迪时光自驾营地、大理巍山苍鹭谷牧场营地、丽江东巴谷汽车旅游营地、高黎贡山(嘎娃嘎普)极限攀登营地、香格里拉普达措营地等户外运动营地发展。
到2026年,建设一批服务设施完备的户外运动营地。支持大理朝花夕拾露营营地、丽江猎鹰谷户外运动营地、G219泸水东岸文旅营地、香格里拉民族体育中心户外营地等户外运动营地发展。
到2027年,建设一批消费场景多元的户外运动营地。支持弥渡三合星空露营基地、玉龙雪山桃花坞户外运动营地、怒江丙中洛滑翔伞飞行营地等户外运动营地发展。
到2030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户外运动营地体系,户外运动营地场地设施供给明显增加、基础设施配套日益完善。
(三)实施有创新力的户外运动融合行动
推进“户外运动+旅居”融合发展。立足四州(市)旅游资源优势,以登山、徒步、骑行、攀岩、漂流、滑翔伞等户外运动元素交叉串联景区景点、度假区,策划具有地域特色的户外运动赛事活动和产业项目,持续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体育文化优秀项目和户外运动线路。支持四州(市)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扩大户外运动旅居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四州(市)户外运动旅居业态培新、产品培优、模式创新、服务创优、品牌提升,吸引和扩大参与户外运动的旅居人群,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户外运动旅居典型经验,助力打造“旅居云南”新品牌。积极提升高原体育的逆向康养功能和价值,推动四州(市)户外运动与卫生、健康、养老等融合,针对户外运动爱好者、运动康复需求者、养老群体等打造以户外运动为特色,以生态环境、特色景观、健康食材为依托的健康干预、康复疗养、养老服务等多样化康体项目。鼓励四州(市)户外运动从业者与健康机构和专家合作,开展运动技巧、安全防护等专业化培训,提升户外运动参与者的科学运动和健康管理水平。
专栏7 “户外运动+旅居”融合项目
到2027年,打造不少于100个体育旅游项目,不少于30个体育文化项目。
到203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品类户外运动项目、全人群户外运动服务的云南“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旅居产品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户外运动旅居典型经验。
推进“户外运动+教育”融合发展。鼓励四州(市)培育一批适宜青少年的户外运动研学基地、研学精品线路和户外运动拓展营地,开展户外特色亲子、研学等活动,培育壮大户外运动教育培训市场。鼓励各级体育、教育部门采用委托授权、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户外运动单项协会参与举办的青少年户外运动赛事活动及培训工作。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学校,提供适合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需要和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户外运动项目技能指导,丰富学校体育活动。
专栏8 “户外运动+教育”融合项目
充分利用冬夏令营活动,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为主要对象,实施户外运动项目技能培训。依托四州(市)户外运动协会和户外运动俱乐部等建设户外运动实习实训基地。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课后延时、节假日、寒暑假期间开展攀岩绳索、扎筏渡河、生存技能、露营绳结、团队对抗、徒步登山等户外运动赛事活动。
推进“户外运动+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推动户外运动与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和生态农业融合,促进四州(市)户外运动城乡资源均衡布局。围绕四州(市)地形、地貌、资源分布特点,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一批户外营地、徒步道、骑行道等体育场地设施。积极拓展乡村体育研学、体育用品原材料供应及加工、体育用品生产制造、数字体育等业态,加强乡村体育资源、展示发展成果、招引体育产业项目推介,培育乡村户外运动产业多元业态,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专栏9 “户外运动+乡村振兴”融合项目
积极举办农体结合节庆活动,通过“户外运动+互联网”方式搭建农副产品销售平台,带动乡村农特产品销售,巩固拓展体育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串联乡村旅游景区景点、采摘园、农家乐、民宿、农特产品销售点等,打造一批徒步、骑行、自驾运动和房车露营线路。
推进“户外运动+国际交流”融合发展。组织开展常态化的区域性户外运动交流活动,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特别是我省周边国家在装备制造、探险旅游、安全救援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提升户外运动国际化水平。加大四州(市)与港澳台地区户外运动交流合作力度,深化四州(市)与其国际友好(交往)城市在户外运动赛事、项目等方面的务实合作,依托四州(市)户外运动行业协会开展国际交流相关活动,探索建立户外运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鼓励各类咨询智库机构针对四州(市)开展户外运动国际交流的课题研究、项目包装、市场预测等服务。
专栏10 “户外运动+国际交流”融合项目
搭建各类体育交流平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体育对外交流和区域性户外运动救援技能交流、“云上”救援等相关活动。
持续提升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大理马拉松,中国怒江皮划艇野水国际公开赛等“一带一路·七彩云南”系列品牌赛事规模和品质,增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体育赛事辐射力。
推进“户外运动+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加强四州(市)少数民族体育古籍的挖掘、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推动户外运动成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重要内容,鼓励旅游景区、景点积极推广、表演、展示具有各民族文化特色和群众基础的户外运动项目,支持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旅游表演内容。依托四州(市)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人文底蕴,支持开展赛马会、龙舟赛、武术比赛等具有民族特色、群众喜闻乐见、方便参与的户外运动赛事活动,创新发展有群众基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专栏11 “户外运动+民族文化”融合项目
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的重要内容,挖掘整理推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鲜明、户外特征明显的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
持续实施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创新“户外运动+”“+户外运动”等发展模式,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户外运动文化精品项目。
办好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探索举办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四)建设有驱动力的户外运动目的地
释放户外运动消费潜力。深入发掘区域比较优势,加强与相应国土空间等规划的衔接,支持四州(市)建设以优势项目为主、多种项目融合的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强化四州(市)产业集聚、业态融合和辐射带动,串联登、跑、骑、驾、游、划、飞等户外运动元素,打造全空间、全季节、全时段的项目集合。
拓展户外运动消费场景。鼓励有条件的户外运动场所延时经营,挖掘夜间户外运动消费潜力。切实发挥户外运动在体育消费中的带动作用,举办消费季、消费月等活动,挖掘消费潜力,营造浓厚消费氛围。支持四州(市)开展国家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申报,激发户外消费活力。采取代理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驻外商务代表等多种形式,引导经济实力强、运作水平高、开发经验足的市场主体投资、建设、运营户外运动空间型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户外运动全场景融入环保理念和元素,加强户外运动参与者对大自然的体验。
优化户外运动消费体验。推出集场地设施、精品路线、赛事活动、服务信息为一体的云南“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电子地图,依托数字化平台增强赛事参与、线路规划、应急救援等服务匹配度和响应速度。鼓励户外运动经营主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加快户外运动场景数字化升级,开发智能监测、模拟运动等创新产品和服务,营造沉浸式户外运动体验空间,实现户外运动场景感知化、运动体验数据化、运动展示互动化、运动社交情境化。强化服务质量监管,优化户外运动消费环境。
专栏12 户外运动目的地工程
积极发展数字体育新业态,建设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的体育消费体验馆,发展人机互动类体育消费新业态。
到2027年,四州(市)基本建成要素集合多样、业态融合紧密、覆盖人群广泛、消费带动强劲的户外运动服务综合体网络体系。
到2030年,四州(市)户外运动设施建设、服务供给、管理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全面提高,户外运动参与人数持续增长,成为优势新兴产业和消费新增长点。
三、保障措施
(一)压实工作责任。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跨区域联动,及时研究解决行动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履行主体责任,将户外运动发展集聚区、体验区建设任务纳入体育相关规划。
(二)加强人才保障。引导产学研按照市场规律和创新规律协同合作,鼓励四州(市)政府、企业与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科研院所共建户外运动教学、科研和培训基地,加大户外运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三)做好宣传推广。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将贯彻落实情况和重要事项上报省体育局,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深度挖掘云南“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集聚区、体验区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宣传推广,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机制,加强正面引导。加强规范、文明开展户外运动宣传,倡导积极健康、低碳环保的户外运动生活方式,树牢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资料:云南省体育局
信息员:王梓屹
编辑:王艳
下一篇:壹视界|“我们都永远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