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复旦兮,日月光华
1905年,复旦公学创立!
从此,“复旦”与近现代中国救亡图存、
科教探索、民族复兴的时代大潮
紧密联系
在众多复旦人中
福州系复旦校友的名字
闪闪发光
严复
严复(1854—1921)
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
福建侯官(今属福州)人
是中国近代极具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
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
他曾担任复旦公学(复旦大学的前身)第二任校长,为民族的思想启蒙和早期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清廷甲午战败后,严复开始翻译《天演论》,借此向国人发出不振作自强就会亡国灭种的警告。《天演论》于1898年出版,在中国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严复教育思想的根本目标是以群学对中国国民进行系统的社会启蒙和社会教育,以科学思维改造国民性,改造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提升民力民智民德。
1905年,严复以校董身份参与筹资并起草《复旦公学章程》,1907年受聘为第二任监督(校长)。在任职期间,严复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制度引入复旦,为复旦带来新教育理念。严复还致力于将私立复旦朝向官办化发展,使学校获得稳定的经费。这段任期前后,复旦公学培养了后来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大科学家竺可桢等。
高凤谦 郑振铎
高凤谦与郑振铎是翁婿
高凤谦(1870—1936),号梦旦
福州长乐龙门村人
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出版家
1901年,高凤谦任浙江大学堂总教习,并于次年率学生东渡留学。他在考察日本国情时感悟到,国家要兴盛,首先要重视教育,而教育又以小学为基础,于是产生了编写适合于中国实际的小学教科书的想法。
1903年经张元济引荐,高凤谦入职商务印书馆任国文部部长,主持编纂小学国文教科书。1904年,张元济和高凤谦合编的《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一册)出版。此后,高凤谦又陆续编出修身、历史、地理、唱歌、字帖等教科书。这套书一共八册,于1905年出版,深刻重塑了近代中国基础教育格局。
《最新国文教科书》
1909年8月,在夏剑丞的推荐下
高凤谦任复旦学堂监督(校长)
一年后又回到商务印书馆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
出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
是中国现代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1929年
郑振铎被聘为复旦大学的兼职教授
他在复旦大学文科学会编印的
文学期刊《我们的园地》创刊号上
发表论文《敦煌俗文学的价值及其影响》
介绍敦煌“古藏书库”发现的经过
在岳父高凤谦的学术熏陶下,郑振铎将生命根系深植于中国文化教育事业。
郑振铎主编过《文学季刊》《小说月报》《儿童世界》等重要期刊,其中《儿童世界》为我国第一本儿童文学专刊。他还翻译泰戈尔的《飞鸟集》和《新月集》,创作了《猫》《海燕》等作品。
1958年,郑振铎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殉职。不幸罹难后,家人将他搜集到的十万册藏书全部捐献给北京图书馆,完成了他“书生报国”的宏愿。
赖祖武
赖祖武(1931—2009)
出生于福州市
1953年至1960年
任复旦大学物理系电子学教研室主任
核物理教研室副主任等职
1956年,赖祖武主持了复旦大学
601型电子模拟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这是中国研制的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
赖祖武带领团队,为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一定成绩。他还致力于核物理学科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
早在20世纪50年代,赖祖武就著有《核物理电子学方法》,该书被作为全国高校教材使用,是当时最系统、全面介绍核电子学这门新学科的著作。
1960年,赖祖武调至二机部从事核武器研制工作,在多个领域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赖祖武作为优秀的科研管理者,曾任中国核学会第二届理事、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陈彪如
陈彪如(1910—2003)
原名陈友炳,生于湖北孝感
祖籍福建福州
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
中国国际金融学创始人
1949年9月,陈彪如在复旦大学任教,担任经济系教授。他在复旦大学任教期间,为学生系统地讲授国际金融课程,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金融专业人才。
陈彪如的代表作有《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概论》等。《国际金融市场》一书受到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的称赞。《国际金融概论》是我国第一部国际金融教材,曾荣获全国高校金融类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材奖,至今仍作为国际金融学科的经典教材使用。
颜福庆
颜福庆(1882—1970)
字克卿,祖籍厦门
是上海医学院
(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简称上医)创始人
中国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
中华医学会创始人之一
在颜福庆的积极筹划下,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1985年改为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成立,颜福庆出任首任院长。
颜福庆以医学领域的巨大成就和卓越贡献,为复旦大学和福建省建起了重要的精神桥梁,而颜福庆纪念馆即将落成于福州的三坊七巷,也使得这位先贤与福州市有了重大的关联。
石美鑫
石美鑫(1918—2014)
出生于福州市
是我国著名医学教育家
新中国胸心外科奠基人之一
1936年,他从福州格致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国立上海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前身),194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中山医院胸外科副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长等职。他是中国胸心外科手术的开拓者之一,在国内外医学文献中或国内医学史中属于首创的手术达十多项。
石美鑫还是许多重要的医学类杂志的主编,并主编了多部医学著作,获得了多个奖项,包括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终身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等。
石美鑫在任院长期间,推动了上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建立,恢复了停滞十余载的职称评审制度。他一生秉持“一切为了患者”的“中山精神”,90多岁时依然活跃在中山医院的治疗与医学教学一线。
从文化启蒙、科教兴国到经世济民、悬壶济世等诸多领域,我们都能看到福州系复旦人的身影:他们为复旦大学和福州之间架起座座桥梁,让校地之间产生诸多“求索奉献”与“共同奋进”的美好交集,他们也在民族复兴历程中接续谱写绚美的华章。
让我们以七言绝句作结
为复旦卓越的“福州朋友圈”喝彩
复旦光华焕旧邦,
榕城俊彦沐朝阳。
中流砥柱兴科教,
百廿宏图启胜章。
文字 邓峰 陈伟晟
资料来源:复旦大学官网、复旦大学校史馆
复旦大学校友传记、学术期刊等
新媒体编辑 刘亦洪
监制 管慧 邱泉盛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一篇:每天2个时段饿一下脾胃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