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精彩)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行业百态推陈出新,创造出不一样的呈现形式,本期节目请到了两位艺术家,通过他们的视角去看见人工智能技术在当今艺术展览中心的应用与创造力,艺术产业如何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一起走进本期的《醇享人生》。
嘉/宾/介/绍
王凯梅,昊美术馆执行馆长。致力于国际文化艺术的沟通与交流,近十余年中,她深入当代艺术研究、写作和策展工作,曾发起和创办“极地光影”北欧电影节。作为当代艺术评论人,她曾获得2021年国际艺术评论奖。
费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2023央视春晚视觉总监。艺术及设计作品荣获了德国IF设计奖、红点设计奖、 德国设计奖特别奖和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等荣誉。
《后窗·寓言》 全新AI艺术观展体验
2025年年初昊美术馆为大众开展了“数字篝火”的特别体验,用篝火连接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开启艺术疗愈之旅。近期更是推出《后窗·寓言》混合智能艺术主题展,17位艺术家和艺术家组合,近20余件作品,以五个不同版块的巧妙设计展现出来,引发参观者探索数字时代的真相。王凯梅认为当今的美术馆更需要融入各种沉浸式的体验、各种触摸式的工具,从而延伸对艺术品的认知。吸引更多年轻人走美术馆,在触摸体验后探寻数据逻辑,解读未来人工智能艺术历史编年史。
“窥探之外,后窗已开;寓言之内,潜藏真相。”
在策展人费俊教授看来,身处如今这个AI数字艺术时代之中,观展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物理形态的作品及感受逐渐减少,它变成更多数字化的作品呈现。某种意义上AI可以帮助我们去用预言的方式,去把对未来的想象可视化出来,在本次的展览中,设计了一个很独特的人工智能影像放映室,展映一批由混合艺术实验室出品的用AIGC技术创作出的新的影像叙事作品。另外团队还希望通过《后窗·寓言》的文献单元,弥补传统艺术展缺失的一部分,这一单元将近30个问题作为牵引,从技术层面、哲学层面以及艺术层面来去对混合智能艺术的作品展出进行回应。
美术馆业态为先锋艺术铺路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开拓出更多边界与思考空间,也对美术馆的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王凯梅谈及,当2024年被称作是AI技术全球性的大爆发的这一年之时,昊美术馆敏锐洞察,很早就投入到美术馆的升级建设中,为更多AI艺术作品提供舞台。在整个美术馆将近2000多平米的一楼展厅当中,投入近500多平米的LED屏幕,对AI艺术的关注和赋能,也是昊美术馆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之一。
费俊认为,今天有像昊美术馆这样先锋式的美术馆,来拓展美术馆的内涵与边界,是极具行业感染力的。昊美术馆身处上海张江区域,在这样一个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发源地,更需要探索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为行业发展添砖加瓦。
当代美学正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成为艺术与生活链接的桥梁,费俊设想未来将艺术以混合智能的形式融入进“移动”的会客厅,大众也能够感受出到行生活的艺术疗愈,正如沃尔沃汽车场景化的功能,能为出行生活带去更多安全与疗愈。
本次展览中也不乏费教授团队带来的作品,混合智能艺术究竟是什么?艺术展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去与观众产生互动,达成心灵疗愈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