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萌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中国欧盟商会8日发布一项调查结果称,多数在华经营的欧洲企业已感受到或预计将感受到中美贸易冲突带来的“积极影响”。英国《金融时报》分析称,原因是中国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反制措施使该国进口商品在中国市场失去竞争力。虽然欧洲企业受到中美贸易冲突带来的整体经济影响,但也可能从美国企业手中夺取市场份额。
根据《金融时报》报道和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报告,上述调查于4月17日至27日展开,收到162家机械、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等领域企业的回复。调查旨在了解外企在关税战背景下的感受。超过半数企业担忧2025年的营业环境将会变得困难,不过,与2018年该商会针对第一次中美贸易战进行的调查结果类似,许多商会成员已能缓解关税带来的直接影响,这凸显了他们的务实精神和适应能力,其中“立足中国,服务中国”的经营理念是关键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有19%的受访企业表示,由于贸易冲突,它们从在华经营的中外客户那里获得了更多业务。36%的受访者表示尚未感受到积极影响,但预计机遇会来。
“我们听到的消息是,许多欧洲公司正在与美国公司竞争,尤其是与来自美国的进口产品竞争。”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表示,“他们看到的机会是如果那些(美国)进口产品中断供应,中国就需要在其他地方寻找供应商,这可能会带来潜在利益。”
不过,他强调,这并不意味着欧洲企业从贸易战中获得了“可衡量”的净收益。不确定性等因素正给盈利和投资计划带来压力。
中国欧盟商会的调查显示,对其成员来说,中国对美国进口产品征收125%关税的影响大于美国政府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145%关税。约4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从美国进口的产品或物资受中国关税影响,价格已经上涨或将要涨价,而其中大多数人表示,他们将通过更换供应商来应对。相较而言,只有31%的受访者表示受到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的影响。
《金融时报》称,该调查结果与中国德国商会上个月进行的另一项调查略有不同。后者发现,更多企业受到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的影响,“主要是间接影响”。不过,这两项调查都表明,贸易冲突严重损害商业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欧洲企业推进其在华业务的“本地化”战略,这意味着增加本地采购,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降低其在华供应链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
据欧洲新闻网站Euractiv报道,彦辞将企业信心的急剧下降归因于美国政府关税政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我们认为,中国的基本情况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他表示,“由于地缘政治形势,尤其是中美地缘政治局势,企业正日益面临下行风险。”
调查还发现,当被问及企业是否感受到来自外部或非商业来源的政治压力增加时,76%的企业提到了美国政府。
不过,《金融时报》援引彦辞的表态称:“尽管存在紧张局势……但如果想在价格和质量上保持竞争力,中国仍然是你需要待的地方。”他补充说:“尽管大家都在谈论降低风险,每个人都希望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我们看到的恰恰相反。”“实际上,在某些方面,我们看到对中国的依赖在增加,而不是在减少。”
另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彦辞还表示,“不好界定贸易战会给我们的成员造成多大的不确定性,但我们相信,中国能够化危为机,并证明它是一个稳定且可预测的投资目的地。”
9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前4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数据,尽管对美国出口下降,但对欧盟出口增长6.1%,达到1.21万亿元。此外,对东盟进出口数据均呈现增长趋势。整体来看,今年前4个月,中国出口增长7.3%,达5.53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