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在贵州的一个小山村里,26岁的小刘(化名)与“马凡综合征”苦苦抗争了多年。小刘家境贫寒,2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从小独自生活。从他有记忆以来,视力就极差:看书要贴着书本才能看到上面的字;用杯子接水,需要依靠听声音判断是否已接满;所有球类运动都不能参加;看电脑、看书时除了用一只手按键盘鼠标、拿着书,还需要另一只手一直举着放大镜看屏幕、看书写字……长期处于昏暗的世界里,这对小刘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今年3月,小刘右眼突然完全看不见了,这对他原本就贫寒孤苦的生活雪上加霜,令他心急如焚。
所幸的是,在马凡病友会的指引下,小刘得知上海大学医学院附属眼科中心(上海普瑞眼科医院)的卢奕教授在国内外白内障学科领域首屈一指,对治疗马凡患者眼部疾病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曾为众多马凡患者成功实施高难度眼科手术,便从贵州赶来上海求医。
卢奕教授对小刘的眼部状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评估。检查发现,小刘双眼晶体脱位非常明显且无法矫正,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手术治疗。
马凡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当结缔组织纤维发生异常时,会影响全身的脏器,包括眼、骨骼和心血管系统。其中,影响眼部的表现主要有晶体状脱位或半脱位、高度近视、白内障、视网膜剥离等。卢教授表示,马凡综合征患者眼部结构特殊,眼轴较长,球壁偏软,视网膜功能不佳且易出血,这使得手术风险大、难度高。手术不仅要取出脱位的晶体,更换人工晶体,还需精准地将人工晶体置于瞳孔中心,才能提高视觉质量。
卢教授凭借其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为小刘量身定制了手术方案,并为他开通了检查、手术的绿色通道。考虑到小刘的经济状况,医院还启动公益基金资助项目,为其减免了部分手术费用。
就诊期间,卢奕教授团队对小刘关怀备至,详细叮嘱他术前术后的各项注意事项,时刻关注小刘的心理状态,耐心解答他的每一个疑问,并协调安排了他在沪期间的交通和住宿,确保他在异地求医的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
术后仅2天,小刘的双眼视力就得到了明显提高,原本模糊的世界变得清晰明亮起来。小刘对卢教授及其团队的精湛医术和悉心照顾表示衷心感谢。术后,他恢复得很好,日常做饭、阅读、书写等活动,也变得轻松自如。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重新找回了独立和自信。
卢教授表示,“马凡综合征患者常表现出骨骼、心血管和眼部等多系统的病变。患者通常身材高大、四肢细长,蜘蛛指(趾)是其典型特征之一;眼部病变较为常见,其中晶状体脱位的发生率较高,像小刘这样因晶体脱位影响视力的情况并不少见。”
从贵州深山到上海的手术台,小刘的“追光之旅”不仅改写了自己的命运,也为更多马凡患者点燃了希望。卢教授提醒,马凡综合征患者发现自己视力模糊不清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术后也要积极配合用药,积极随访。
原标题:《从“听声辨位”到重见光明,拯救“马凡青年”的“模糊人生”》
栏目编辑:陆梓华 题图来源:受访者提供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