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杨频萍 程晓琳)5月9日,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方案》)。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井喷式”发展,江苏将打造覆盖全学段的“AI+教育”新生态,力争到2027年形成国内一流、具有江苏特色的实践模式。
针对不同教育阶段,《方案》制定差异化赋能路径。其中,基础教育重点任务是全面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并针对农村学校和特殊教育实施“AI教育普惠计划”;职业教育方面,《方案》支持高校聚焦江苏“1650”产业体系,校企共建一批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实践基地、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共同体,积极开发培养“岗位能力+人工智能能力”的模块化课程,推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教育领域,《方案》要求加强“人工智能+”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打造若干国内一流的人工智能领域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集群,推进本研贯通培养和“人工智能+其他专业”的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大力培养人工智能创新型、技术型人才。
“人工智能让大规模个性化学习、精准化教学成为可能,更倒逼育人理念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为先’。”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表示,《方案》致力于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学段、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助国际交流,打造江苏“AI+教育”改革赋能新生态。下一步,省教育厅将持续加大行动实施力度,建设一批省级人工智能实验区和实验校,在高校遴选一批人工智能助教、助学、助管、助评案例,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各学段的融合应用。
上一篇:创新机制破题 文化惠民出新
下一篇:云南省首届少儿茶艺大赛启动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