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民航网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胡夕姮 通讯员贾赛 报道:随着春末夏初鸟类活动进入高峰期,常州机场多措并举强化鸟击防范工作,通过生态调研、环境整治、设施升级与科技应用“四维联动”,有效降低鸟击风险。4月以来,机场共观测到鸟类947只,鸟情同比下降20%,为旺季航班安全运行筑牢防线。
精准调研:鸟类活动规律驱动生态治理
精准认知生态规律,掌握鸟类活动根源是确保鸟防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常州机场鸟防团队每日开展不间断驱鸟工作,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外围鸟情观测,同时深入机场周边农田、树林、沟塘等生态区域,详细摸排鸟类活动规律、栖息地及食物来源,勘探分析可能吸引鸟类聚集的关键因素。
掌握详细信息后,4月机场开展飞行区虫害调研2次,并全面喷洒杀虫剂,作业面积达146.87万平方米,使本场虫害密度较之间下降60%。机场还在8公里范围内完成2次生态环境调研,有效识别潜在迁徙鸟类,提前制订部署驱赶措施,实现风险防控“关口前移”。
(常州机场供图)环境整治:军民联动破解治理难题
在环境整治中,护场河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常州机场和驻场部队联合清理河道水草、岸边杂树,优化河床纵坡,疏通淤塞河段,累计清淤长度达7公里,在提升雨季泄洪能力的同时消除鸟类筑巢隐患。
机场周边的家鸽养殖一直是鸟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家鸽的飞行高度、活动范围与飞机起降路径存在重叠,一旦发生碰撞,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军民联合工作组对机场周边社区和村庄开展“拉网式”排查,入户“面对面”宣传净空保护法规,引导规范养殖行为。通过与地方政府的紧密合作,机场积极推进《常州机场周边生态环境和净空管控方案》制定工作,将鸟防工作纳入区域生态环境和净空管控的整体框架中,构建起长效管理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科技赋能:无人设备提升驱鸟效能
驱鸟设施设备的维护与升级是鸟防工作的重要保障。目前,常州机场共有拦鸟网226扇、鸟杆227个、煤气炮25台、风棱镜220个,以及4台全向声波和4台定向声波。机场每月定期开展驱鸟设施设备的维护工作,认真检查设备运行状况,及时更换老化、损坏的零部件,以确保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针对使用年限较长的设备,工作人员会进行全面喷漆,防止锈蚀老化。
此外,机场持续引进先进驱鸟设备,应用科技手段,进一步提升鸟防工作效能。新型无人驱鸟机器人可在机场周边的特定区域自主巡逻,通过激光、声波等技术手段智能驱赶鸟类,不仅提高了驱鸟效率,还减少了人力成本。升级配备大容量电瓶和备用电池的全向声波驱鸟器,续航时间从7天延长至14天,在阴雨天气下也能正常运行。
植保无人机具有操作灵活、喷洒均匀的特点,能够在复杂的地形和天气条件下完成作业任务。为了改善机场土面区植被的种类和结构,机场利用植保无人机抛洒狗牙根草籽、喷洒矮壮素等,覆盖面积约2.1万平方米,使该区域不再利于鸟类觅食、栖息。
安全是民航的生命线,鸟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常州机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不断完善鸟击防范工作体系;加强与周边社区和政府部门的合作,统筹场内环境治理和周边生态管控,推动鸟防从“机场单点”向“区域协同”升级。机场还将加强培训,提高鸟防人员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为民航高质量发展夯实安全基石。(编辑:李季威 校对:张薇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