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论坛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安乐。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滨河社区积极整合包联单位资源,立足社区实际,以单建、联建模式精心打造出9个“制度完善、功能齐备”的小区党群服务站,实现小区党群服务站全域覆盖。在此基础上,社区以党群服务站为“针”,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核心作用,穿起党员教育、民意征集、协商议事、代办服务、文体活动五条“线”,持续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质升级,绘就了一幅社区治理的生动“实景图”。
党员教育在一线:从“理论课堂”到“实践熔炉”
滨河社区创新党员教育模式,打破传统学习场景限制,变“坐等送学”为“主动下访”,将党员学习教育阵地前移至小区,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核心课题。在康乐小区、二建公司小区、泰新小区、迎春佳苑小区等基层治理前沿阵地,社区创新开展“治理案例教学”,引导党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理论认知,提升实践能力。
党员们在治理一线锤炼党性、增长才干,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通过参与社区治理实践,党员们不仅增强了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更在实践中找到了理论学习的价值和意义,真正实现了党员教育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
民意征集在一线:从“被动收集”到“主动洞察”
为精准把握群众需求,滨河社区构建了“1+3+N”民意征集体系。“1”即党群服务站线上平台,为居民提供便捷的诉求反馈渠道;“3”是入户走访、民意信箱、线上问卷三大传统渠道,确保民意收集的全面性和及时性;“N”则是多个流动征集点,如快递柜旁、早餐铺前等居民日常活动场所,实现“群众在哪里,民意征集就在哪里”。
这一体系让社区能够主动发现群众需求,将群众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泰新小区曾因物业撤离导致门房闲置,公共资源被私人占用,矛盾频发。社区通过“1+3+N”体系迅速掌握情况,第一时间开展实地调查和现场核实,协调居民腾退门房,成功化解矛盾。这种主动式的民意征集方式,大大提升了社区治理需求的“精准度”与“响应度”,让社区服务更加贴合群众需求。
协商议事在一线:从“单一议事”到“全周期治理”
滨河社区积极推行民主协商议事机制,搭建起“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社区自治平台。社区、包联单位、业委会等多方力量紧密协作,共同推动“众人事情众人议”,将群众的“微心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微实事”。
针对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的停车难、乱停放问题,社区通过协商议事机制,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停车难题得到有效解决,真正做到将矛盾化解在楼栋、问题解决在小区。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协商有用、自治有效”,社区自治生态日益完善,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代办服务在一线:从“事务代办”到“服务加量”
滨河社区主动整合社保、医保、养老认证等高频民生事项,培养了一批业务精湛、服务周到的“全能代办员”。针对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代办员们耐心指导,帮助他们跨越技术障碍;对于行动不便人群,社区提供贴心的“跑腿代办”“上门服务”,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办成事。截至目前,社区已累计办理152件代办事项。
在代办过程中,社区同步开展政策宣传和需求采集工作。代办员们向居民普及反诈知识,提高防范意识;深入了解独居老人的生活困难,及时提供帮助。通过这种方式,党群服务站成为了“民生信息港”,实现了以“小代办”撬动“大民生”,让居民真切感受到党群服务站是群众“想得起、信得过、愿来逛”的“家门口的暖心站”。
文体活动在一线:从“单一娱乐”到“治理黏合剂”
滨河社区依托党群服务站,精心组织开展了五一亮实绩、七一唱红歌、新年话治理等13场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以文化人、以情聚心,打破了城市“陌生人社会”的隔阂,营造了和谐融洽的邻里氛围。
同时,社区注重发挥文体队伍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将其打造成为基层治理的“流动触角”。文体队员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留意发现安全隐患、邻里纠纷等问题,并及时汇总上报给社区。他们从文体“活动参与者”转变为“治理志愿者”,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文体活动成为了连接居民情感、促进社区和谐的“治理黏合剂”,推动了社区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实现。
榆社滨河社区以“一针穿引五线”的创新实践,将党建引领贯穿于社区治理的全过程,绣出了一幅社区治理的“实”字绣。未来,滨河社区将继续探索创新,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中共晋中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