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艺术中国
2025年4月30日,由雕塑艺术家、蜡梅谷艺术总监邱启敬创作的《山海经》神兽艺术大展启幕。这场以“九凤临霄·山海无界”为主题的展览,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地域特色深度融合的破圈实践。
此次展览主题雕塑《九凤》,灵感源自《山海经·大荒北经。邱启敬在创作中融入楚文化图腾元素,将九凤的“祥瑞之兆”与保康蜡梅谷的生态意境结合,雕琢出兼具古典神韵与现代张力的艺术地标。
此次大展的山海经主题雕塑《九凤》
保康作为楚国早期都城“丹阳”所在地,出土的楚式漆器、青铜器纹样与《山海经》神兽形象有着天然契合。邱启敬以九凤为原点,将楚人“崇凤”传统与《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关于九凤的记载融合,其羽翼舒展如云,既是对《楚辞》“吾令凤鸟飞腾兮”的呼应,亦是对荆楚文化“凤鸣九天”精神的当代诠释。
蜡梅谷山海经雕塑九凤
此次大展精选邱启敬14件《山海经》神兽雕塑,除镇展之作《九凤》外,其余13件均以奇诡想象重构上古神话:
【窫窳】
《山海经·北山经·北次一经》: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其中多魳魳之鱼。食之杀人。
【狕】
《山海经·卷三·北山经》又北百七十里,曰堤山,多马。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首,名曰狕。
【朱獳】
《山海经·东山经》:“又南三百里,曰耿山,夫草木,多水碧,多大蛇。有兽焉,其状如狐而鱼翼,其名曰朱獳,其鸣自詨,见则其国有恐。”
每件作品旁都附《山海经》原文,观众扫码可听邱启敬亲述创作故事。这种“展陈+解读”模式,让《山海经》从典籍走向现实。
而承载这份艺术觉醒的蜡梅谷,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山海经》。峭壁间虬曲的老梅,历经万年霜雪依然岁岁吐蕊,恰似《山海经》中“不死树”的现世化身。谷中每道岩纹都是地质运动的史诗,每缕梅香都凝结着时光的琥珀。这片土地向来懂得如何将岁月的锋刃化为美的刻痕——就像《山海经》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转化为瑰丽想象,蜡梅谷则将荒古的自然条件淬炼成生命的绝唱。
邱启敬表示:“《山海经》是先民‘万物有灵’的生存哲学。就像这次主题雕塑“九凤”的骨架并非金属,而是蜡梅谷中自然枯死的野生蜡梅枝干与荆山毛竹编织而成,让神兽‘长’在荆楚大地上。”这种“让神兽长在土地里”的创作,使《山海经》不再是书斋里的奇谭,而成为荆楚大地的文化年轮。
当代雕塑艺术家、蜡梅谷艺术总监邱启敬致辞
主持人曾天赐与邱启敬讨论山海经神兽起源
当夕阳为神兽雕塑镀上金边,蜡梅谷的空气中飘荡着楚辞吟诵声。对襄阳而言,此次展览是“从三国到上古”的文化IP突围战。
这种文化融合的实践,恰似邱启敬作品《狕》的隐喻:形如豹而文题,以声震山岳。当传统神话与地域特色在襄阳保康碰撞,迸发的是文化振兴的强音,更是文明传承的使命。
邱启敬的作品将神兽雕琢成“长”在荆山大地上的文化地标,使展览成为“带不走的山水,留得下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