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张 婧
观鸥季人鸥互动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红嘴鸥近日陆续撤离云南昆明,随之,这一季观鸥期告一段落。每年冬季,当西伯利亚的寒流裹挟着候鸟南迁的翅膀,昆明便迎来一场跨越时空的生态之约,与市民、游客共绘人鸥同欢的和谐图景。这座连续13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省会,以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书写文旅融合新篇章。
春城与鸥友的双向奔赴
白色精灵的抵达,不仅是对昆明生态保护的最好注解,更成为城市颇具辨识度的自然符号。昆明在观鸥点位布局上展现精细化思维,海埂大坝滇池北岸观鸥之旅串起18个文旅节点与12处观鸥佳境,26.5公里的黄金岸线既是生态廊道,也是文旅消费带;市内翠湖环线以2公里半径串联20余个景区景点,4个观鸥点让游客在“慢生活”中感受城市文化;沿滇池黄金岸线140公里旅程覆盖27个景区及22个观鸥点。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明瑶说:“昆明的老朋友红嘴鸥自1985年第一次来昆明,如今已有39个年头,海鸥也从客人变成了家人。在观鸥季,昆明文旅以发布观鸥打卡点、主题线路及新玩法,邀请游客开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以红嘴鸥为媒介,昆明设计出“滇池北岸观鸥旅拍线”“翠湖文化慢享线”“黄金岸线骑行线”等主题线路。游客既可在海埂大坝捕捉鸥群起飞的瞬间,也可在翠湖宾馆阳台享受“鸥驻窗前”的静谧,还能骑行滇池绿道,将海东湿地等景观尽收眼底。
海埂大坝观鸥廊道上,网络直播区成为新风景。百万网友通过“云端昆明”直播间实时观看“鸥影掠波”,互动弹幕刷出对“诗和远方”的向往。这种“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模式,让昆明观鸥季突破地理边界,吸引了更多目光。
打出促消费“组合拳”
作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昆明打出促消费“组合拳”。住宿餐饮类消费券“满200元减30元”“满20元减5元”,零售类商品满2元随机立减;联合京东到家、美团等平台推出线上优惠;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构建“绿色更新”链路。数据显示,观鸥季期间,文旅消费券核销率达82%,带动直接消费超2亿元。
为提升观鸥体验,昆明开通观鸥免费公交专线、定制公交专线和水上观光巴士专线,在海埂大坝片区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分流区,实行三级交通管控。昆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强化现场指挥疏导,优化观鸥区域交通组织,确保市民、游客来得顺畅、玩得舒心。
针对观鸥季消费高峰,昆明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对景区周边商家开展专项检查,严查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行为。同时,打造“昆明市旅游服务摄影平台”,要求摄影商户持证经营,规范旅拍市场秩序。
暮色降临,大观河畔,“大观奇妙夜”用光影科技重现《滇池赋》意境,民族风情歌舞与动漫IP走秀碰撞出文化火花;庾园化身“三十四夜”文化实验室,沉浸式戏剧、光影艺术展吸引年轻人打卡;海鸥岛市集汇聚云南及东南亚美食,手作匠人展示非遗技艺,让游客在逛吃中感受多元文化交融。
红嘴鸥主题邮局前,游客排着长队寄出加盖鸥印的明信片;祥鹏航空“红嘴鸥主题航班”上,《观鸥记》微电影与文创纪念品传递春城温度;翠湖宾馆推出“鸥恋下午茶”,滇池畔的浪漫被装进甜品盘。这些场景化消费体验,让观鸥从“看风景”升级为“品文化”。
从“观鸥季”到“四季游”
观鸥之外,昆明文旅还有更多亮点。金殿古铜大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黑龙潭公园蜡梅绽放金黄花海,甸尾村水杉林渐染“红妆”,石林九乡喀斯特地貌诉说两亿年沧桑。东川大集上,草莓、豌豆等时令农产品与彝族刺绣、铜锅工艺相映成趣,展现农文旅融合魅力。
昆明正将冬季观鸥的经验复制到全年文旅场景,夏季推出“避暑研学季”,依托高原气候发展科普旅游;秋季打造“丰收体验季”,让游客参与农耕文化;春季设计“赏花踏青季”,串联圆通山樱花、郊野公园桃花等景观。
利用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技术,昆明在翠湖公园、云南陆军讲武堂等景区植入数字导览系统,游客扫码即可获取历史讲解、建筑三维模型等信息。滇池游船引入“智慧航运”系统,实现船位监控、电子购票、应急调度一体化管理。
依托中老铁路、昆曼公路等通道,昆明加强与东南亚国家文旅合作,推出“昆明—万象”“昆明—曼谷”等跨国旅游线路。同时,积极举办国际旅游交易会,提升昆明文旅的国际影响力。
在昆明,红嘴鸥不仅是自然馈赠的“生态使者”,更是文旅融合的“创新引擎”。当鸥鸣声与城市文脉交响,当生态保护与消费升级共振,这座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城市,正用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未来,昆明将持续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让“诗和远方”的故事更加精彩,让春城的文旅故事更加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