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孔德淇
近日,山西太原高中生张斐翔在网上发帖称,一个月前自己在国家一级博物馆太原博物馆参观时,发现博物馆展出的部分文物存在特征与标牌不符的问题,此类错误一共九处。5月6日,他更新了事件的后续:太原博物馆工作人员及时和他取得联系,并邀请他以及省文物专家共同来到太原博物馆,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研讨。经论证,他指出的更改意见全部正确,所反映问题已被馆方全部更改。(5月9日《扬子晚报》)
17岁的高中生张斐翔,书架上有37本瓷器研究笔记,手机里存着2000多张瓷器底款照片。在文物研究领域,他已经默默积累了五年,而这次“挺身而出”,也让他的爱好走出小众圈子,走入大众视野。
张斐翔能够发现文物标牌的错误,并非偶然。一方面,他对文物研究的由衷热爱,使得他在观察文物时,比普通观众更加细致;另一方面,常年查阅资料、走访博物馆、拜访专家,也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能够准确判断文物的特征和年代。这份坚持和专注,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可贵。
尽管文物保护专业性较强,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人就无法参与。文物属于全体人民,守护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责任。只要有热爱、有知识,社会公众也能成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近年来,不少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以专业视角介入文物保护,成为民间生力军。此前,石家庄10岁男孩田佳沛游览西安碑林博物馆时发现碑文标注时间错误。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内蒙古11岁女孩指出河北博物院《中山国主要战事》展板上关于“云中”和“九原”的注释有误。他们突破“看热闹”的常规视角,凭借扎实知识储备和敏锐洞察,在文物展陈细节中“找茬”,既体现了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寻,也彰显了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
太原博物馆的积极回应,也值得肯定。馆方邀请张斐翔与文物专家共同探讨研究,这种开放的姿态,不仅修正了展牌上的错漏,更开启了文化机构与受众对话的新模式。专家不再固守知识权威的堡垒,而是以开放姿态聆听民间声音;观众也不再是旁观者,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这种双向互动打破了专家和大众之间的高墙,推动文物保护从“庙堂之高”走向“江湖之远”。
不过,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出现这样的错误,也反映出其在文物研究和展示方面的不足。文物鉴定和展示是一项严谨的工作,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细致的态度。博物馆作为文物的守护者和文化的传播者,在追求展览的新颖性和吸引力的同时,应加强对文物研究和展示工作的管理,建立更加严格的审核制度,确保文物展示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也可以借鉴太原博物馆的做法,积极与公众互动,形成共同守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文物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过程。希望未来有更多公众像张斐翔一样,热爱文物保护、关注文化传播,让文化遗产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樊醒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