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第二十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新闻发布会,庆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迭目江腾,庆阳市政府副市长吴宝定,庆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王龙,共同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新闻发布会现场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新闻发言人刘晓文主持新闻发布会主持人
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新闻发言人 刘晓文
发布人
庆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迭目江腾
庆阳市政府副市长 吴宝定
庆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 王龙
庆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迭目江腾迭目江腾:
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谨代表中共庆阳市委、庆阳市人民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庆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5月29日至6月2日,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三至初七,第二十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将在庆阳市西峰区举办,诚邀各界朋友光临指导,共鉴黄土高原的文化瑰宝。庆阳是一片有足够历史长度和文化厚度的地方。为了让各位更全面地了解庆阳的历史底蕴与发展图景,我将从四个维度展开介绍。
庆阳是文明长河与历史根脉的深邃记忆。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庆阳如同一部镌刻文明密码的黄土典籍,页页浸透文明的芬芳。十万多年前,蒲河川道的燧石之火点燃人类文明曙光;五千多年前,南佐遗址的彩陶旋纹演绎着先民对天地万物的哲思;三千多年前,周祖不窋在董志塬上扶犁执耒,将农耕文明的种子播撒成“天下粮仓”的根基。这里,《诗经·豳风》的吟唱穿越千年仍余韵悠长,《黄帝内经》的智慧在此凝结成中医药文化的基因,秦直道的车辙在子午岭的松涛中镌刻下文明交流的年轮。九十余年前,南梁荔园堡的青砖灰瓦见证“两点一存”的烽火传奇,为长征史诗写下永不褪色的红色篇章。
庆阳是能源动脉与数字脉搏的时代交响。昔日的庆阳以“八百里秦川,比不上董志塬边边”的粮仓美誉闻名遐迩,今日的庆阳正以“双轮驱动、三化并进、四建支撑”的战略擘画,谱写着古老文明与现代工业的交响乐章。作为全省第二大经济体,陇东能源基地如钢铁脊梁挺立,原油年产量突破1129.6万吨,煤炭年产能达754.82万吨,为西北工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枢纽节点落地庆阳,5万P算力集群重构数字丝绸之路,数据洪流奔腾于服务器矩阵,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输送不竭动能。智慧农业让寒旱塬蜕变为“金土地”,物联网精准调控的温室中,番茄与紫斑牡丹演绎科技赋能的绿色传奇。银西高铁如银色巨龙穿行黄土高原,庆阳机场的航班织就“三小时经济圈”,将陕甘宁三省区的脉动紧密相连。
庆阳是香包传承与东方美学的千年情书。从《诗经》“芍药赠君”的婉约情愫,到《红楼梦》香囊寄情的东方浪漫;从岐伯悬壶的草药馨香,到宋代双塔寺出土的“千岁香包”;从母亲压在嫁妆匣底的“无声诺言”,到巴黎时尚的国潮单品——香包,这方寸之间的锦绣,始终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情感密码,是黄土儿女写给世界的无字情书。端午的艾草香囊藏着纳福的祈愿,并蒂莲花诉说着“永结同心”的誓言,双鱼戏水演绎着“白首不离”的缠绵。可以说,庆阳香包的传承,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如今,十万庆阳绣娘以针为笔,在丝帛上续写传奇。庆阳香包目前年产值达7500万元,产品远销26国,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2000万元,非遗技艺正加速向“指尖经济”转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贺梅英工作室里,老艺人仍坚持用古法捻制七彩丝线;环县八珠乡的乡村文旅项目中,留守妇女通过非遗技艺实现家门口就业;西峰区推动香包与动漫、文创融合,研发出系列创新产品,助力传统工艺焕发新生。当AR技术让香包上的“抓髻娃娃”在虚拟空间起舞,当区块链为每件作品生成“数字身份证”,庆阳香包已从深闺手作蜕变为活态传承的文化IP,在元宇宙的维度里续写着东方美学的千年传奇。
庆阳是生态屏障与绿色家园的和鸣乐章。茫茫子午岭是黄土高原的生态长卷,72%的森林覆盖率构筑起西北的绿色长城,华北豹、大鲵等珍稀生灵在此繁衍生息。近年来,三北防护林工程持续推进,再造“一个子午岭”的壮举让黄土与绿意共生。秦直道遗址旁,50处生态文旅项目如翡翠项链串联古今,北石窟寺的千年佛光与龙栖谷的冰瀑奇观交相辉映,年吸引游客超3500万人次。非遗工坊与网红打卡地相映成趣,游客可亲手体验香包刺绣的精妙,在药王洞养生小镇聆听岐黄文化的千年回响。“香包+红色研学”“民俗+生态康养”等30条特色线路激活文旅经济。今年“五一”期间,庆阳接待游客208.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6%和13%,生态与文化的交响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朋友们,自2002年首届盛会启幕,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已走过二十多个春秋,成为展示黄土高原文化底蕴、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平台。特别是第十九届香包节以来,市委、市政府创新实施农文旅融合发展“百千万工程”,开启了以“百村兴旅、千号助农、万户联农”为核心的乡村振兴新篇章。在这一战略引领下,庆阳文旅及香包产业发展交出亮眼成绩单:非遗保护体系化。全市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代表性项目5项、省级57项、市级76项(133分项)、县级616项,“环县道情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省级非遗扶贫工坊13个,市级非遗传习所42个。现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传承人50名、市级传承人176名、县(区)级传承人2134名。形成了“基地+工坊+传承人”的立体保护网络。文创产业规模化。开发香包、刺绣、剪纸、皮影、面塑、布贴画等六大类文创产品超2000件(套),“金针花”牌103件庆阳香包制品获评“中国礼物”。第五届金针花文旅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吸引全国380多家机构参与,推动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深度融合。品牌矩阵立体化。推出“八个一”文旅产品(IP“香宝宝”、非遗礼服“云裳羽衣飞”等),“香香的宝宝香香的城”已成为庆阳城市的代名词;庆阳剪纸衍生品牌“剪云裳”以天水麻辣烫文化周为契机,短视频点击量527.3万次,获评全国“百团汇演”优秀团队。数字传播创新化。皮影动漫《香宝宝庆游记》入选央视新闻“央视号每日优质稿件精选”,庆阳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改编版唱响“兰马”、天水麻辣烫文化周等重大活动,红色文化与现代编排引发广泛共鸣。
第二十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仍然以“香约庆阳·包容天下”为主题,深度融合政策性、节俭性、文化性、商务性、科技性、创新性六大核心特质,以“简朴不减底蕴、庄重不失活力、热烈不越尺度”为办会准则,精心策划了开幕式与农文旅融合发展招商引资推介大会两大主场活动。于此前后,我们携手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及企业组织,推出民间文化达人故事汇、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展演、书香庆阳端午诗会、“香包为媒·缘来是你”庆阳新风婚恋文化季等12项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通过“非遗+体验”“民俗+短视频”等创新形式,实现传统民俗的现代表达、简朴场景的创意升华,打造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为点燃节庆热情,自5月24日起,我市联合省级相关部门推出“骑观庆阳红色之路自行车赛、全省农文旅融合现场会、全省秧歌舞大赛、全省少儿无人机大赛、全省网络达人培训会”等多项活动,为第二十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预热助兴。
农文旅融合发展招商引资推介大会是这次节会的重头戏之一。我们将秉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核心理念,聚焦文化旅游、数字经济、能源化工、农业产业等重点领域,推出一批契合国家战略、彰显庆阳特色的优质项目,通过“政策包+定制化服务”精准匹配企业需求,搭建“线上+线下”高效对接平台。
朋友们,正如庆阳香包从深闺手作到“中国礼物”的蜕变,这场盛会将再次证明: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排场的奢华,而在于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对时代的创新性回应。2025年端午佳节,让我们相约庆阳,共赴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之约。在董志塬的厚土之上,见证传统与现代的交响,感受黄土高原最炽热的文化脉动!
朋友们,高天厚土看庆阳,大美庆阳欢迎您!
记者问答
央广网记者现场提问记者: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已成功举办十九届,全面展示了庆阳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魅力。请问今年的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与往年相比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庆阳市政府副市长 吴宝定吴宝定: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下面我就第二十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的主要特点及筹备情况作简要介绍。
目前,在省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庆阳市委市政府、节会组委会的精心组织下,第二十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正紧锣密鼓推进各项筹备工作。本届节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要求,聚焦非遗保护传承、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协同创新等重点任务,遵循守正创新、产业融合、简朴庄重三大方向,着力打造兼具文化厚度、产业活力与时代特色的民俗文化盛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相较于往届,本届节会呈现出以下鲜明特色与创新亮点:
一、以守正创新为底色,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本届节会继续沿用“香约庆阳·包容天下”主题,突出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弘扬,策划安排了一系列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完整展现香包、刺绣、剪纸、皮影等代表性非遗项目的技艺精髓和制作流程,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庆阳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非遗+”多元融合路径,依托庆阳本地算力优势以及AI、VR、智能交互等技术,打造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新生态。宣传推广上,通过本土IP“香宝宝”与哪吒、黑悟空等热门动漫形象进行跨界联动,增强传统文化的时代感与传播力;主展馆内设立智慧文旅体验展区,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再现香包制作全过程,并组织机器人、机器狗身着剪纸服饰走秀展演,营造沉浸式观展体验;文艺演出中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地方文化,结合灯光秀、虚拟影像等表现形式,增强艺术表现力和现场参与感。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努力实现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动实践,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真正走进百姓生活、走向全国舞台。
二、以产业融合为驱动,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本届节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促产”的融合发展思路,打破传统文旅节会单一发展的模式,探索构建“文化+农业+旅游+商贸”多维协同的新格局,推动非遗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化,助力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节会期间,我们将推出两条“可游、可学、可购”的沉浸式体验线路,有机串联农耕文化、红色教育、非遗工坊等资源节点,打造集文化体验、研学教育、消费购物于一体的综合型文旅产品体系,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激发文旅消费潜力。
同时,我们深入挖掘非遗品牌价值,推动非遗技艺与本地农产品深度融合。例如,将香包、剪纸等文化元素植入庆阳苹果、黄花菜、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与品牌推广中,开发联名文创产品,拓展市场渠道,提升附加值,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此外,节会期间还将举办农文旅融合招商引资推介大会,采取“政策发布+项目推介+资本对接+签约落地”四位一体运作模式,搭建政企银智多方协作平台,集中发布一批优质招商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庆阳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
三、以简朴庄重为基调,弘扬节俭办会新风尚
本届节会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简约而不简单、朴实而不失精彩”的办会理念,把节约高效贯穿于节会筹备全过程。
开幕式摒弃奢华布置,突出地域文化特色,采用陇东民歌、非遗表演等原生态艺术形式,充分展现庆阳文化的本真之美,体现节会回归文化本质、注重实效导向的鲜明态度。
场地建设方面,我们坚持“能修不建、能借不租”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设施资源,避免重复投资浪费,切实降低运营成本。展销活动引入市场化机制,广泛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提高组织效率和服务质量,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节会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路径。例如,“庆阳文旅产品销售签约仪式”将通过“云端连线”方式完成,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远程高效对接,既提升了签约效率,也为今后节会活动的线上化、智能化提供了有益经验。
各位媒体朋友,第二十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不仅是庆阳市非遗保护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我们诚挚希望广大新闻媒体持续关注和支持庆阳文化事业,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用镜头记录精彩瞬间,用文字讲述动人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庆阳、走进庆阳、爱上庆阳,共同见证魅力庆阳在新时代焕发出的文化光彩与时代风采!
中国日报记者现场提问记者:近年来,庆阳市在香包民俗文化节的推介带动下,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请介绍一下总体思路举措和下一步打算?
庆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 王龙王龙: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同媒体界的朋友们见面,向大家介绍庆阳市文旅产业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立足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康养为用”为核心理念,全面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目前,全市建成重点景区景点53处,其中3A级以上景区2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8个,培育文化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220多家。庆阳香包绣制工坊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环县庄子峁生态农庄荣获“干旱山区农文旅融合发展”创新项目大赛一等奖,国家4A级旅游景区药王洞养生小镇入列全国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重点辅导培育名单,南梁红色大景区创建为全省红色旅游创新融合发展试点单位。
2023年4月,市委、市政府召开文旅融合发展大会,结合出台《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庆阳市旅游景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5个政策文件,通过实施文旅产业“五大行动”(文化内涵挖掘行动、大景区建设行动、产业链培育行动、全民宣传推广行动、管理服务升级行动),加快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是实施文化内涵挖掘行动。加快推进南佐遗址、石家及遇村遗址等重要文物遗址的考古发掘和长征、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先后举办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岐黄文化论坛、秦直道历史文化价值再定位研讨会等重大节会和学术研讨活动,挖掘文化内涵。
二是实施大景区建设行动。近两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3A级旅游景区9个,创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西峰区、环县)、全省文旅振兴样板村9个,创建国家甲级旅游民宿1个(凤凰塬舍)、国家乙级旅游民宿1个(环州故城窑洞客馆)。同时创新实施“农文旅融合发展百千万工程”,计划到2026年打造一百个特色村、培育一千个直播账号、带动一万户示范农户。
三是实施产业链产业集群培育行动。针对全市农耕、民俗、非遗、红色等文化元素,建成华池荔园堡村文创馆、城壕村五谷园馆,西峰李岭村唢呐传承馆,正宁南邑村红色教育基地,同时将镇原北石窟驿景区与北石窟寺联动共建,对基础设施进行协同提升,开发非遗技艺、书法绘画等体验项目。围绕庆城岐黄文化,开发康养旅游线路4条、中医药特色文创产品30余种。依托香包、刺绣、皮影等国家级非遗项目,打造正宁董庄村香包刺绣非遗基地,培育非遗手工作坊13家,开发民俗文创产品200余类5000多个品种,年产1000多万件,特别是镇原“剪云裳”剪纸服饰火爆省内外市场,全网播放量达140亿次。
四是实施文化旅游全民宣传行动。设立100万元的庆阳文化旅游全民宣传奖,举办全民拍庆阳、写庆阳、画庆阳、晒庆阳评比活动50多场次。整合外宣资源,加强与陕甘宁毗邻地区城市和旅游联盟合作,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100多场次。依托主流媒体、影视作品等各种宣传平台,打造网络新媒体宣传矩阵,征集发布展示庆阳美景、美食、非遗、文化的精品短视频3000多部,累计流量达200多亿次,全方位、立体式、高频度开展宣传推介。
五是实施管理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第一,旅游交通条件大幅改善。庆阳机场通航城市达到11个,银西高铁辐射华东、中南、西南众多城市,福银、青兰、银白高速穿境而过。第二,接待能力逐步提升。新增旅馆42家、民宿36家,床位5000多张,新成立旅行社11家。第三,培训力度不断加大。组织市内文旅企业参加兰洽会、深圳文博会、上海世博会等展示展销活动40多场次,组织举办产业融合发展、非遗传承、讲解员素质提升、乡村旅游、农文旅融合等培训班30多场次,累计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思路,用好用活全市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重点推进五方面工作:
一是深挖文化价值。争取南佐遗址申报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推进宁县石家及遇村遗址考古勘探,推动两个遗址申报纳入“中华文明探源与文物保护利用”工程。争取将北石窟寺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列入“麦积山等陇东南百里石窟长廊保护利用工程项目库”。持续举办岐黄文化论坛,认真开展“四普”工作,不断挖掘文化价值,助力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二是创新业态融合。以整合资源、创新业态为抓手,利用红色资源,大力开展红色研学旅游发展三年行动。不断完善文体旅产业体系,开展新业态场景供需对接,结合惠民演出创排特色节目并常态化展演。培育艺术、非遗、文博等旅游新业态,围绕“文旅+”“+文旅”丰富“演出+旅游”“赛事+旅游”“美食+旅游”等业态融合。
三是升级服务设施。分类建设特色旅游景区,提升、盘活、新建一批景区。依托红色遗址,加快建设南梁、山城堡长征文化公园;依托文化文物遗迹,盘活黄帝文化博览园、调令关等景区;依托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扩容建设正洋苹果乐园、太白康养小镇等景区;依托农文旅特色村资源,支持有条件的村建办民俗产品展销中心、研学基地、乡村民宿等产业载体,有效改善景区服务设施。
四是发力数字赋能。依托“东数西算”建设平台,发展智能导游、导购、质量投诉等网络服务,打造“扫码听故事”“AI导游”等互动场景。完善南梁VR体验馆内容,增加红色文化体验项目。实施全市数字文旅建设项目,运用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智慧旅游景区、博物馆等数字化场景。积极探索“低空+数字+旅游”新模式,开发空中摄影、低空文旅表演、无人机灯光秀等科技文旅产品。
五是壮大经营主体。鼓励引导非遗手工作坊,配套开发“非遗+研学”“民俗+展演”等体验项目。支持“剪云裳”剪纸服饰、陇东民歌等常态化展演。主动与国内知名高校、文旅企业合作,设计生产一批文创产品,打响“庆阳文旅”品牌,并延伸至文化创意、数字内容等领域,打造百亿级文旅产业链。
再次真诚欢迎各界朋友来庆阳旅游观光、投资兴业,感受庆阳悠久的历史,体验庆阳多彩的民俗。
来源:甘肃发布(ID:gansufabu)
编辑:王学香 责编:朱旺 校审:祁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