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MacTalk
社交媒体上,经常看到有人谈“改命”之类的宏大话题,导师们手舞足蹈,一本正经地搁那高谈阔论,我每次见到都忍不住想笑。这些话题,挺玄学的,要我说,有那闲工夫,不如从现在开始做起,调整几个具体的生活习惯。
这段时间,我有个特别强烈的感触:好习惯会带来一系列好的连锁反应。
去年开始,我养成了一个新习惯:徒步。周末拿着相机到处走,有时在城市行走,有时穿越山野。北京周边的山我爬了将近一半,平均高度 500 米左右。今年继续走。
徒步给我带来的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是,最近跑步,五公里已经非常轻松。以前跑个五公里就有点累,心率也比较高。但现在跑五公里依然身轻如燕。除此之外,徒步还能让我充分接触大自然,而不是待在家里被电子产品吞噬时间。这就是一个好习惯带来的诸多连锁反馈。
所以,与其说改命这种大词,不如思考怎么养成一个具体的小习惯。
之前运营星球,我们曾经发起过一个打卡活动:每天定一个 15 分钟的闹钟,然后开始沉浸式阅读纸质书。阅读期间,不能看手机,不能分神,只能全神贯注地阅读。
当时有用户实践了一周之后,告诉我说,他从没想到过,15 分钟时间,居然能干那么多事。
我们按两分钟读一页书来计算,15 分钟,至少能读 7 页。一个月下来就是 210 页。一年下来,应该能读完 10 本书。一旦这个 15 分钟的阅读习惯能够养成,那就相当于我们彻底具备了从书籍中持续获得新知的能力。而这件事的成本低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当然,这 15 分钟可以用来做其他事。比如,深蹲、写作、拍照、冥想、读诗,或者关心一下家人朋友。只要能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这点点滴滴,最后真能汇聚成一股不小的力量。
可惜的是,当时我们组织的打卡活动只能在微信群里进行,操作起来特别不方便。
上个月,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开始深度使用一款叫“敲敲”的免费打卡类 App。说实话,早些年我对打卡类的 App 没有特别感冒,总觉得打卡多少有些形式主义,很容易为了打卡而打卡。但这段时间,彻彻底底改变了想法。下面是产品的截图,你看,还蛮简洁的。
我发现,“敲敲”这样的打卡 App,能在潜移默化中帮我延续某个习惯,尤其是在新习惯还没站稳脚跟的时候。
打卡这个动作看似无意义,但其实每完成一次,内心就能产生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我也说不清道不明,你可以试试,有点像是完成了一次任务的喜悦,或是自己给自己鼓了一次掌。
然后就这么坚持下去,等某天回头一看,又突然意识到自己竟然坚持这么多天了,成就感油然而生。而且敲敲 App 的交互还蛮有意思,点击“我做到了”那个淡绿色按钮,屏幕上就会出现小猫敲击木鱼的动画,配上音效,特解压。
这种反馈机制很容易让人坚持下去。而且,敲敲还能够组队。我建过一个拍照打卡的习惯养成计划,现在有将近 100 人参与,大家一群人互相不熟悉,但却共同拥有一个相似的目标,然后聚在一起,互相交流,互相影响,氛围特别好。
曾读过一本叫《习惯的力量》的书,其中有句话印象深刻:“我们每天做出的大部分选择似乎都是精心考虑的决策结果,其实不然。这些选择都是习惯的结果。人每天有 40% 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由决定促成的,而是出于习惯。”
也就是说,我们每天有 40% 的行为都是由习惯决定的,根本没有经过大脑的深入思考,都是无意识的反应。比如有的人遭到别人反驳后,他会立马生气,然后失去理智,血脉偾张。这种情绪的传导链条,生活中经常会被人解释为脾气不好,或者性格不好。但更合理的说法是:思维习惯不好。
所以,特别是成年人,更应该隔段时间就审视下,自己的某个习惯好不好。比如,饮食习惯是否健康?做出某个购买决策时是否很容易被销售的话语引导?表达时是否让对方觉得舒服?阅读时是否总忍不住看手机?最终决定我们个人能力的,本身也是这些习惯。
刚刚我又发起了一个新的思维习惯打卡活动。内容很简单:每次遇到问题,先别吐槽,试着冷静下来,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我觉得这种思维方式特别重要,它能让人变得更主动、更有掌控感。
如果你愿意,不妨和我一起试试,半个月后肯定会有收获。再次强调,这个产品是免费的,不用花钱,只需要你真正意识到某个习惯的重要性,然后坚持下去就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