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的决定》工作要求,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立足云南省比较优势,按照“一产一策”方式,同步实施高原特色农业、中药材、文旅、养老服务、绿色能源、劳动密集型等6大特色优势产业技能提升培训专项行动,构建“一县一业一培训”精准赋能体系,旨在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技能要素支撑,助力培育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文旅名县、口岸强县,推动兴业、富民、强县一体发展。
聚焦县域经济发展
分类实施培训项目
坚持“产业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紧扣县域经济产业主攻方向,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开展6大特色优势产业技能提升培训专项行动,分别选取部分产业优势明显、技能人才需求旺盛的县(市、区)重点推进。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按照每个培训项目重点县(市、区)200万元的标准予以保障。
高原特色农业专项。推广2024年高原特色农业领域技能促增收试点经验,聚焦花卉、咖啡、蔬菜、水果、坚果、茶叶、牛羊、生猪等优势产业,全省培训5万人次以上,其中补贴培训3万人次以上。举办高原特色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省级高级研修项目8期、培训400人次。围绕培育农业强县,按照一县一业项目化培训模式,选取花卉产业集中的晋宁区、姚安县,咖啡产业突出的隆阳区、思茅区,茶叶产业优势明显的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勐海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等20个县(市、区)重点实施。
中药材产业专项。针对中药材产业种植、加工、营销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全链条发展面临的突出短板和关键弱项,全省培训5万人次以上,其中补贴培训3万人次以上。举办中药材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省级高级研修项目13期、培训600人次,力求从根本上提升中药材加工水平。围绕“十大云药”“十大健康资源”中药材分布,聚焦大品种、大企业、大基地、大市场,选取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云茯苓、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滇重楼、彝良县的天麻等20个县(市、区)的特色品种重点实施。
文旅产业专项。为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擦亮旅游金字招牌,有力推动“旅居云南”健康有序发展,聚焦“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业态分布,全省培训民宿管家、酒店服务、景区管理、文旅创意等技能人才培养5万人次以上,其中补贴培训3万人次以上。围绕培育文旅名县,选取丽江古城区、腾冲市、景洪市等20个山水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独特、文旅资源丰富的县(市、区)重点实施。
养老服务业专项。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破解养老服务人才短缺难题,推进“旅居云南”建设,全面开展养老护理员、医疗护理员、健康照护师(长期照护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等养老服务领域技能人才专项培训5万人次以上,其中补贴培训3万人次以上。围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康养旅居”等服务模式供给,选取呈贡区、开远市、大理市等发展基础较好的20个县(市、区)重点实施。
绿色能源产业专项。为助力打造绿色制造强省,做优做大资源型产业,聚焦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等绿色能源产业领域技能人才需求,结合“绿电+先进制造业”产业布局,从急需紧缺的能源生产、设备制造、运行维护、安全保障、材料制备等涉及职业(工种)入手,全省培训5万人次以上,其中补贴培训3万人次以上。举办绿色能源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省级高级研修项目6期、培训300人次。围绕培育工业大县,选取安宁市、曲靖经开区、砚山县等20个绿色能源产业集中度高、重大项目上马、产业基础较好的县(市、区)重点实施。
劳动密集型产业专项。为促进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服务纺织服装、五金、家具、消费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全省培训20万人次以上,其中补贴培训3万人次以上。围绕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园、沿边产业园项目建设,选取镇雄县、宣威市、广南县、瑞丽市、河口瑶族自治县等10个县(市、区)重点实施。
坚持促进就业导向
推行项目化培训模式
聚焦就业需求。依托就业“幸福里”社区、零工市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四位一体”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摸清企业用工需求、劳动者培训意愿,形成动态培训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项目、揭榜挂帅方式择优确定培训机构,引导群众根据就业目标选择培训项目。
优化培训模式。推进“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项目化培训模式,构建企业“订单”、人社部门“派单”、培训机构“接单”、培训学员“点单”的工作体系,推行定点、定向、定岗培训,推动培训和就业协同联动。通过“互联网+培训”和“以工代训”等方式,缓解“工学矛盾”。
提高补贴标准。发布《2025年云南省特色优势产业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第一批)》,涉及100个职业(工种),对纳入特色优势产业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的,培训补贴标准可上浮30%。引导职业培训和技能评价同步提质扩容,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效果评估。以就业转化率为标准,组织培训满意度测评、就业调查,建立培训就业评价体系,开展培训效果评估。将培训促就业成效,作为培训评价机构评级、项目承接、增加职业(工种)的重要考量因素,着力提升培训实效。
强化企业主体作用
持续深化产教融合
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相关企业、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市场化培训评价机构等多方参与,打造产业、教学、评价衔接融通的“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围绕产业链搭建人才链,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着力优化面向产业链的技能人才供给。在标准制定上,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牵头成立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参与开发行业培训标准和考核规范。在培训实施上,支持技能生态链链主企业设立职工培训中心,为本企业、上下游企业和生态链内部企业职工开展技能培训。在载体建设上,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
动员企业发挥主体作用
高原特色农业专项,联合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为全省鲜切花种苗研发、智慧种植、标准化采后处理、花卉质量标准制定、花卉技术推广等技能提升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强化全产业链技能人才培养,助力打造世界一流鲜切花产业。
中药材产业专项,联合云南白药集团开发培训课程,开放培训资源,为全省技能提升培训提供技术支持。依托云南白药集团、省中药产业协会和“一品一链”企业,开发“中药材趁鲜加工”“中药材GAP管理”“中药材追溯”等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逐步补齐中药材产业全链条培训评价职业(工种)。
养老服务业专项,联合泰康之家为全省技能提升培训提供技术支持,依托泰康之家滇园社区提供独立生活、协助生活、专业护理、记忆照护四种居住业态,提升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技能等级水平,服务“医养结合+候鸟旅居”模式,吸引国内外老人们来滇旅居或长期养老,切身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加强收入分配指导
推动体现技能价值
统筹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劳动者薪酬专项调查,科学形成分产业、分工种、分等级的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适时对外发布,引导企业参照价位合理确定工资水平。对高原特色农业、文旅产业,开展技能人才最低工资集体协商试点,推动解决部分行业技能劳动者收入偏低的问题。依托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开展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促进从业人员收入稳步增长,推动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资料: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