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刘润
昨天(5月7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发布会上,央行也公布了三大类、十项政策。
作为去年“924政策包”之后的又一次超常规政策组合拳,“十大政策”一发布,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毕竟,央行的政策,常常直接关系着我们的工作、生活、钱袋子。
但是,你知道的……还是那个老问题:看不懂。
别担心。别担心。今天,我们还是按照国际惯例,争取用你一定能听懂的语言,试着帮你一类一类、一项一项地梳理。讲讲“什么意思”,“有什么用”。以及,“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一些浅薄的理解,供你参考。说得不对的地方,请批评。
倒杯水,我们开始。
第一类:数量型政策
什么是数量型政策?
数量型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加市场上的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动性,让银行更有放贷的底气。
具体来说,是这么两项政策。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将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降准”。听上去,很专业。其实一点都不复杂。
你就把商业银行,比如我们熟悉的工农中建交这些大行,还有各种地方银行,想象成一个巨大的“蓄水池”。我们把钱存进去,银行会再把这些钱贷给需要用钱的企业或者个人。
但是,作为大家长,央行有个规定。那就是:孩子们,你们不能把池子里所有的水都放出去。必须,按一定比例留下一部分,锁在央行的保险柜里,以防万一人们集中来取钱,你银行没水了,那可就麻烦了。
这个必须强制留下的水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就是蓄水池里强制要锁起来的水,现在可以少锁一点点了。少0.5%的比例。
这样一来,强制锁起来的水少了,银行手里能动用的“活钱”就多了。
多了多少呢?央行预计,能释放出来大约1万亿元的长期资金。
1万亿。银行的“钱袋子”一下子鼓了不少。它们就有更多的子弹去支持实体经济。比如给中小企业贷款。比如支持国家的大项目。
可是,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对于企业主来说,银行手头宽裕了,你去年想贷没贷下来的款,今年可能就批了。贷款的利息,也可能因为“水多船低”而有所下降。对于个体来说,市场上的钱多了,理论上贷款的门槛就会降低,利率也可能会松动。
当然,这并不绝对。但至少是个积极的信号。
更重要的是,企业活了,经济好了,我们的饭碗才能更稳,收入才可能增加。
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阶段性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从目前的5%调降至0%。
如果说,第一项政策,是“普降甘霖”。那么,第二项政策,就是专门针对汽车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的“定点滴灌”。
汽车金融公司,主要是给我们买车提供贷款的。金融租赁公司呢?比如,企业想买个大设备,钱不够。租赁公司就可以买下来,租给企业用。企业分期付租金。
之前,这两类公司,也得像银行一样,交一部分存款准备金。
多大一部分?5%。
但现在,央行说,在一段时间内,你们的准备金率,直接降到0。一分钱都不用锁在央行了。吸收来的存款,在合规的前提下,可以100%拿出去用。
这有什么用呢?
能直接想象到的,首先是刺激汽车消费。汽车金融公司的资金成本降了,给我们办车贷的时候,利息就有可能更便宜,或者审批更快。尤其是现在也在推着“以旧换新”,第二项政策,算是给汽车市场又添了一把火。
其次是支持设备更新。金融租赁公司的成本低了,企业通过“以租代购”的方式更新设备、搞技术改造,花的钱就可能更少。
换句话说就是,车贷可能会变得更划算,制造业公司效益有机会变得更好。
第二类:价格型政策
什么是价格型政策?
价格型政策,主要是通过降低各种“官方利率”,引导整个社会的借钱成本往下走。
具体来说,是这么三项政策。
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即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从目前的1.5%调降至1.4%,预计将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同步下行约0.1个百分点。
什么是“政策利率”?
你可以理解成,央行给出的一个“指导价”。
“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听着复杂,其实是央行短期向商业银行“借出”资金时的一个利率。你可以理解成,这是央行给商业银行的“短期批发价”。现在,这个“批发价”降低了0.1个百分点。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你可能相对熟悉一些。尤其是对于办过房贷的同学来说。它是现在银行贷款利率最主要的“锚”。我们大部分新增贷款的利率,都是在LPR的基础上加减点形成的。
而央行预计,这个“批发价”降了,“零售价”(LPR)大概率也会跟着降0.1个百分点。
这是最直接的“降息”信号之一。
LPR降了,意味着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利息会降低,经营压力能小一些。我们申请新的房贷、消费贷,利率也会跟着走低。
所以,如果你正准备贷款买房、买车或者创业。那么,你每个月要还的利息可能会少一些;对于已经有房贷的人,如果你的贷款合同,是锚定LPR,并且没到重定价周期,那就暂时没有变化。如果快到重定价日了,那下一个周期的月供就可能会减少。
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包括:各类专项结构性工具利率、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均从目前的1.75%降至1.5%;抵押补充贷款(PSL)利率从目前的2.25%降至2%。
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又是一个新词。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央行为了支持特定领域发展,给商业银行开的“优惠券”。
比如,“支农支小再贷款”,就是央行借钱给银行,专门让银行再去贷款给农业相关企业和小微企业。这个借钱的利率,现在从1.75%降到了1.5%。
比如,“抵押补充贷款(PSL)”,主要是央行借给政策性银行的钱,用于支持一些国家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保障房建设等。这个利率也从2.25%降到了2%。
银行从央行拿到这些“专项资金”的成本降低了,它们就更有动力、也更有能力把钱投向国家希望支持的领域。比如,科技创新企业、小微企业、“三农”领域、保障性住房建设等等。这就像是国家对银行说,如果你把钱借给这些“重点帮扶对象”,那我就给你的利息打折。银行一听,觉得划算,自然就更愿意干了。
所以,如果你是小微企业主,或者在农业领域创业,那么你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利率也可能更优惠。如果你盼着住上保障房,那PSL利率降低,保障房建设的资金成本就低了,项目推进可能会更快。
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五年期以上首套房利率由2.85%降至2.6%,其他期限的利率同步调整。
我知道,我知道。这可能是很多人最关心的一项政策。这项政策意味着,如果你缴存了住房公积金,并且准备用公积金贷款买房,那么你的贷款利息要降了。
具体来说,是五年期以上的首套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从之前的2.85%降到了2.6%。其他期限、二套房的公积金利率也会相应调整。
我们来算笔账。
你贷款100万,贷30年,用等额本息还款。利率从2.85%降到2.6%,大概每个月能少还130-140块钱。一年下来就是1600多块。
看上去,好像不多。但是,这能直接减轻购房者的月供压力。日积月累,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第三类:结构型政策
什么是结构型政策?
结构型政策,更加强调“精准性”,引导资金流向国家战略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经济的薄弱环节。
具体来说,是这么五项政策。
增加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由目前的5000亿元增加至8000亿元,持续支持“两新”政策实施。
还记得我们前面说到的“支农支小再贷款”吗?
“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也是类似的“专项资金池”,专门支持搞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的企业。
现在,这个资金池的容量,从5000亿,一下子扩充到了8000亿,增加了整整3000亿,用来持续支持“两新”政策,也就是“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实施。
我们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当然希望,企业都能用上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这个政策,就是给银行更多的“弹药”,让他们去支持那些有创新能力、愿意搞技术改造的企业。
想象一下,过去,一家工厂可能想把老旧的生产线换成智能化的,但手头紧。现在,有了央行这个低成本的再贷款支持,银行就更愿意给这家工厂贷款了。
科技进步了,国家竞争力强了,最终受益的,当然还是我们。
而且,企业技术升级,生产效率高了,产品质量好了,我们的生活品质也会提升。
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服务消费与养老的信贷支持。
这又是一个全新的“专项资金池”。额度5000亿。名字叫“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这笔钱,专门用来支持两块。
一块,是服务消费,比如文化旅游、医疗健康、体育休闲。
现在的我们,不光满足于吃饱穿暖,对精神文化生活、健康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了。这个政策,就是鼓励银行多开发一些针对这些领域的产品,让人们更敢于消费,更愿意消费。
另一块,是养老产业,比如养老院建设、适老化改造、养老服务。
中国的老龄化程度,还在加深。银发经济,依旧潜力巨大。这个政策,就能支持养老机构建设,提升养老服务水平,让我们未来的养老更有保障。
所以,如果你喜欢旅游、看演出,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优惠的金融产品支持你。家里的老人,也能享受到更好的养老服务。更不要说,如果你正在从事这些行业。
因为政策,就是最好的东风。
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与调降相关工具利率的政策形成协同效应,支持银行扩大对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
如果说,第四项政策,是降低了支农支小再贷款的“价格”(利率)。那么,第八项政策,就是将它的“数量”(额度)增加3000亿。
这种组合,我们通常称之为:量价配合。
银行给农业、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放贷款,不仅能从央行拿到更便宜的钱(利率降了),能拿到的钱的总量也更多了(额度增加了)。这样一来,银行的积极性就更更更高了。
这些领域,往往是融资比较难、融资比较贵的。但现在,金融活水,就有机会被引向这些“毛细血管”。
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民营企业,是经济活力的重要来源。农业,是国家稳定的基石。
它们发展好了,我们的就业机会才会多,经济才会更有韧性。
优化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5000亿元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3000亿元额度合并使用,总额度8000亿元。
好。到资本市场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股市、债市。
什么是“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
一项,是“互换便利”。
大概5000亿。主要是帮助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这些金融机构在需要的时候,能用手里的股票ETF等资产,从央行换点高流动性的钱,周转一下。
另一项,是“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
大概3000亿。是央行引导银行给上市公司或大股东提供贷款,支持他们回购自家股票或增持的。
现在,这两项工具的额度合并了。总额度就是8000亿。但是,不一定非得是你5000我3000了。可以根据市场情况统筹安排,灵活使用。
一方面,这能稳定市场。上市公司回购自家股票,或者大股东增持,通常被看作是公司看好自身发展前景,对股价有支撑作用。这个政策,就是给他们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支持的。
另一方面,能增强机构流动性。金融机构在市场波动时,能更容易获得流动性支持,有助于防范风险。
所以,如果你是股民,这些政策会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提升市场信心。
而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也直接关系着每个人财富的保值增值。
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央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可购买科技创新债券,并与地方政府、市场化增信机构等合作,通过共同担保等多样化的增信措施,分担债券的部分违约损失风险,为科技创新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发行低成本、长期限科创债券融资提供支持。
这又是一项全新的,专门为科技创新企业“量身定做”的工具。
科技创新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的,想通过发债券来融资,往往比较困难。因为它们风险高。创新的代价,是巨大的。所以,很多投资者,不太敢买他们的债券。
那怎么办?
央行说,那这样。我可以提供低成本的再贷款资金,去购买这些科技创新债券。
换句话说就是,央行带头认购。
更重要的是,央行还会联合地方政府、专业的担保公司等等,一起来给这些债券“增加信用”,也就是提供担保,或者承诺分担一部分万一发生的违约损失。
有了央行、政府的背书、分担,科技创新企业发债,就容易多了。融资成本,也能降下来。还能借到期限更长的钱。
这对于需要长期投入搞研发的科技企业来说,就是雪中送炭。
是啊。科技创新企业,比别人冒险得更早,比别人赚钱得更晚。
他们,不能冻毙于风雪。
好了。央行最新发布的三大类、十项政策,我们就说到这里。
你可能会问,央妈费这么大劲,又是降准降息,又是增加额度,又是创新工具,到底是想干嘛?
其实,目标很明确,就像央行行长说的那样,是为了“稳市场、稳预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翻译过来就是:
1)让市场上的钱更“活泛”。通过降准、增加再贷款额度,确保企业和个人需要用钱的时候,能比较容易地借到;
2)让借钱的成本更“便宜”。通过下调各种利率,降低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激发人们的投资和消费意愿;
3)让钱流向更“重要”的地方。通过各种结构性工具,像精准的“导航仪”一样,引导资金更多地流向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养老服务这些国家战略支持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可以说,这是一套“总量要稳、结构要优、价格要降”的组合拳。
那么,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想象一下,经济是一个复杂的人体。央行的这些货币政策,就像是医生给人体开出的调理方子。
降准,就是给身体补充气血,让血液循环更通畅;降息,就是降低血管的压力,让心脏负担轻一点;结构性工具,就是靶向药,精准地作用于需要特别加强的器官。
当整个身体机能好了,气血足了,循环畅了,我们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个体、每一家小企业,才能更有活力。
因为,企业融资成本低了,经营好了,才敢扩大生产,才敢招更多的人,我们的就业机会才会增加,工资才可能上涨;市场上的钱多了,流向消费领域,我们买车、装修、旅游,才会有优惠,或是促销活动;科技创新得到支持,国家竞争力强了,我们才能享受到更先进的产品和服务,我们的生活品质才会提高;养老、医疗这些民生领域得到加强,我们的社会保障才会更完善……
当然,政策,从来都不是“今天发布,明天见效”。经济的运行,也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但是,至少在今天,我们能感受到一份来自央妈的温暖和决心。
路,总是在脚下的。挑战再多,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划桨,这艘名为“中国经济”的大船,就一定能乘风破浪,驶向更开阔的水域。
会好的。
一定会好的。
观点 / 刘润 主笔 / 二蔓 编辑 / 歌平 版面 / 黄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