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张适之,图书策划者、出版人。现为读道社创办人,致力于以出版为桥梁,为在日华人输送精神养分,提供简体中文珍贵文本。
东渡日本
张适之出身湖南乡村。初中毕业时,他考上重点高中,却因家庭经济压力一度想放弃,是母亲的咬牙坚持让他得以继续学业。
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当地重点中学教语文,然而这份工作与他最初的设想存在差距。年轻的心向往着更广阔的天地,他渴望以丰富多元的方式,让文化的力量惠及更多人。
2001年,24岁的张适之毅然裸辞,奔赴北京闯荡。一次偶然机会让他踏入了出版行业。一次,参观朋友经营的小型图书公司,触发了他对出版行业的热爱。“我为他们公司出版的书写了一篇书评,很快就在《北京青年报》发表了。”张适之回忆道,他由此开启了自己的出版生涯。
“从普通的编辑开始,我做过编辑部主任,做过策划总监,做过副总,也做过社长……我真的深爱这个行业。”张适之说道。他见证并深度参与了中国图书出版行业的蓬勃发展,在北京出版界闯出了一片天地。
而张适之似乎生来便怀揣着对未知的热忱。“我们这些学文学的人,总觉得生活在远方。”他说道。这样浪漫却也有点理想主义的想法,驱使他在2021年10月,带着全家踏上了东渡的旅程。
寻觅机会
到日本后,张适之本以为凭借国内经验能轻松开展出版业务,现实却给他泼了冷水,语言成为他开启事业的巨大阻碍。
“来到这里才发现,自己成了‘聋子’和‘哑巴’,设想的所有雄心壮志,跟谁去沟通?”张适之说道。书是一个复杂的精神产品,即使是请人翻译,没有相关经验的人也难以转达他的想法。
同时,文化差异也带来诸多难题。海外出版行业规则和图书市场与中国大不相同,且他对日本社会文化和阅读趣味缺乏了解,一切都要重新摸索。这些让他陷入迷茫,从觉得“一切皆有可能”走到了“绝无可能”的阶段。
转机终于在2023年出现。6月,东京大学的与中国相关的讲座,吸引了大量在日华人。8月起,单向街书店、局外人书店等中文书店相继开业。“因为有人群聚集,我觉得提供图书产品是有可能的。”张适之说道。
张适之深知简体中文是华人之间紧密相连的精神纽带,其蕴含的精华在等待被挖掘与弘扬。“为简体中文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本”的理念在他心中成型,“读道社”名字也随之确立,包含“读到”“独到”“读道”三重含义。
2023年秋天,沉寂两年的出版人张适之进入“在不可能中寻找一丝可能”的阶段,创立读道社,开始出版简体中文书籍。
打开局面
张适之在图书出版各环节亲力亲为、严格把关。他凭借多年经验精心选题,也会对配图排版等工作提出意见。
出版之路困难重重。找印厂时,由于当地鲜有华人做过市场化出版,他就翻看在售书籍版权页寻找印厂,借助AI翻译写邮件沟通;印厂偏远,每批书籍都由他耗费大半天时间往返运送。
图书出版后,销售也是难题。承载着中日友好交流记忆的内山书店是他销售书籍的首站。“内山书店的老板很懂书,拿着我们的书足足翻了一分钟没有说话,我们当时心里忐忑得不得了。”张适之回忆道。好在他的真诚和书籍的高质量打动了老板。此后,读道社逐渐打开市场,步入正轨。
除了困难,张适之也在海外收获许多温暖。不仅有友人作者放弃稿费的支持,更有来自异国陌生人的认可。曾有一家书店兼出版社的老板给张适之写邮件,希望售卖读道社出版的书籍。“他完全不懂中文,却关注到了我们。被同行看到,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张适之说道。
如今,读道社已出版7本书籍。“如果没有10年以上的从业经历,对各个细节都有所了解;如果没有几分‘傻气’,或者说对这个行业不够热爱,就不可能去做这个事。”张适之说道。
从湖南乡村到北京,再远渡日本,张适之的人生轨迹与出版事业紧密交织。他心中勾勒着蓝图,在海外出版简体中文书的道路上走得愈发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