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 本报记者 蒋明睿 赵晶
起初腰疼的时候,周元媛(化名)并没有太多理会,直到一天夜里,腰部的神经就像被巨蟒一口咬住,让她坐卧不宁。可到医院一轮检查下来,医生却说“并没有什么大碍”。朋友好心提醒,或许这是更年期的一种“副作用”——雌激素快速流失导致骨质疏松,也会让一些人产生疼痛的症状。
“这一天终于到了啊。”对于许许多多像周元媛一样的人来说,更年期不仅是一个阶段,其背后的意义十分复杂,衰老、疼痛、负面……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会一拥而来。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12亿以上更年期妇女人口,我国的更年期女性超过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现实中,很多人却羞于谈起这一话题。
母亲节将至,我们想和“妈妈”们大声地聊聊更年期。
逃避
前不久,知名主持人李静发布了纪录片《看不见的更年期》,她回忆了自己更年期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关节痛、出汗、无力、各种指标升高……一向睡眠质量很好、沾枕头就睡着的她,半夜会突然醒来,“那种感觉就像晚上睡觉时被人敲了一下,瞬间睡意全无”。
李静说:“咨询过专家后我才知道,很多人都不太能接受关于更年期的治疗和宣教,会有一种‘病耻感’。”
有不少网友在李静的分享下留言,“纪录片给了我很多安慰、指引和共情”“这个主题需要被大家看到、讨论”。
49岁的周元媛已经走进更年期阶段。先是和自己像老朋友一样相处了30多年的月经,用不规律的信号宣告着自己的“退场”,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就再也没有来拜访过。
在某一天,和客户打电话的时候,一阵火焰从身体的深处“腾”地升起,汗水打湿了脸,周元媛有点不知所措,在忙碌的工作中,甚至来不及思考这种叫作“潮热”的症状意味着什么,该怎么处理,随着电话结束,这种小火焰也随之退去。
“潮热”变幻莫测,又无法捉摸,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来,什么时候会离开,又会发生在什么场合。被“袭击”了几次后,周元媛不禁开始好奇,“我的母亲是怎么度过更年期的?”“别人又是怎么度过更年期的?”
女性的一生,被拆分成很多阶段。而更年期饱受争议,甚至受到很多误解。“很多患者一提到自己‘更年期了’,就觉得难以启齿。必须要强调的是,更年期不是病,只是一个生理阶段,身体出现的种种不适我们在医学上称之为‘围绝经期综合征’。”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副主任中医师陈思说。
《更年期,不是忍忍就好》一书中提到,在现有的医学文献中,围绝经期仍然是一个“定义不清的时间段”。通常来说,女性的激素水平从接近40岁的时候就开始出现轻微变化了,这也会导致她们的情绪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这个不易察觉的过程被人们称为“前围绝经期”,它通常是和围绝经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更年期”)无缝衔接的。围绝经期是个相当长的时期,最后一次月经前后的时间都被算在内,更年期的平均开始年龄是51岁。但一些女性可能在35岁时就会有症状,也有部分女性会迟至59岁才开始进入,与我们的常规认知可能相悖的是,围绝经期并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相反,它往往是混乱无序且破坏性极大的,且随着雌激素水平的进一步下降,许多女性会出现一系列症状。
隐痛
关于更年期曾经有很多误解,影视剧中常常将更年期女性塑造为“歇斯底里”“不可理喻”“无理取闹”。
“到了更年期,我确实成了家里声音更大的那个人。”激素变化带来的情绪烦躁会让周元媛控制不住地发火,她告诉母亲:“我好像更年期了。”母亲充满理解地回应:“好,我不会烦你。”
丈夫也知道她心情变差,选择“不去招惹”。可提到关于更年期的更多事情,丈夫也只能表示,“总会好的”。
近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发表了一项大规模研究调查:Preplanned Studies: Prevalence and Severity of Menopausal Symptoms in Women of Different Ages — China, 2023—2024,对中国女性更年期症状进行了首次全面大规模调查。
研究调查了42304名40—60岁的女性,研究结果显示,40—60岁中国女性中,有46.3%的人报告出现了更年期症状,其中失眠(50.0%)、疲劳(48.2%)和焦虑(46.9%)是最常见的三种症状。这些症状不仅影响身体的舒适度,还可能对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
除了常见的潮热、失眠、关节痛等问题,还有女性会因激素水平下降导致泌尿生殖萎缩综合征,会出现尿频、尿急、性交痛,甚至还有脱发、心悸、耳鸣、皮损等大大小小的症状超过百种。“因此更年期女性‘这不舒服、那也不舒服’并不是一种‘矫情’,而是生理上的变化带来的一种隐痛。”陈思说。
这些“奇奇怪怪”的症状,常常让女性在就诊时走了弯路。有不少患者跑了骨科、精神科、内分泌科,绕了一大圈什么问题都没有,排除器质性病变,最后来妇科查激素水平,才发现原来这些大大小小的不舒服,都是因为进入了更年期阶段引起的。
陈思说,有些人症状较轻,1—2年就度过了这一阶段,有的人受到的影响却可能持续长达10年以上。不仅如此,雌激素水平下降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带来远期危害。“每个人的体感都不同,也不能因‘怎么只有我格外不舒服’就责怪自己。”
在基层,这一现象更为明显。兴化市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房倩倩说,很多患者都不是直接到妇科就诊的,多数时候是从其他科转过来的。“很多生活在农村的女性,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总想着‘熬一熬’就好了,实在熬不住才会就诊。”
有的患者从农村来,症状已经相当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我问她为什么不早点来看呢,她说不好意思和小孩讲,到医院也不方便,有很多顾虑。”
携手
“潮热”究竟是什么样的感觉?难道就是容易感到热吗?房倩倩想起多年前,她才刚刚进入临床不久,一位当时近50岁的医生在办公室跟大家说:“快看快看,马上了!”话音未落,她的脸立刻变红,汗水“喷涌而出”。那是年轻的房倩倩第一次正面与更年期“遭遇”。
这些年在妇科工作,患者对使用激素缓解更年期综合征的误解一直伴随着她。“不行,我会发胖”“会不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宁可不舒服也不想用激素”……“激素确实不是人人都能使用的,存在禁忌证,但相应的也有其他代替办法。”房倩倩说。
“补充激素需要每天服药,很多患者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因更年期在服药,这些40—50岁的女性,上有老、下有小,在职场中也处于中流砥柱的位置,更年期让她们面对的是来自自己、家庭、社会多方的压力。”陈思说。
“我正给学生上着课,也没人惹我生气,突然一阵潮热,身上的衬衫就湿透了。”李老师(化名)是陈思的一名患者,年轻学生们不知道老师发生了什么,只是满眼震惊地看着,尴尬、羞愧、进退两难,更让李老师备受困扰。规范化治疗后,李老师的症状减轻了很多,那些心理负担也悄悄卸掉。
“你要经历,我要经历,每一个女性都要经历。”房倩倩说,大家大可不必为更年期太过烦恼,年轻的女性也要多关注自己未来必经的阶段,了解自己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怎么寻求帮助、怎么释放负面情绪。
“社会上很多人对更年期的认识还是负面的,这也会加重女性的病耻感,其实更年期只是女性从育龄期到绝经后的一个普通过渡阶段。”陈思说,希望大家放下这种负担,她更希望的是,社会、家庭能为女性提供更多人文关怀。“丈夫和子女多多理解、陪伴,让母亲知道有人在关心着她。”
周元媛也开始看很多更年期相关的文章,跟自己的同学朋友聊天,“人在无助的时候总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她也鼓起勇气走进了医院,在挂号之前,她认真地看了每一位妇科医生的资料,想选一位跟自己年龄相仿的,或是年纪更大的女性医生,因为担心未曾经历过的人不能感同身受。没想到,就诊过程分外愉快,她是医生当天接诊的最后一位患者,两位年龄相仿的人彼此敞开了心扉,谈孩子、谈自己现在的烦恼,再一起感叹“怎么就到了这个年龄”。就像成长中无数次和闺蜜的恳谈一样,在一个个温暖的、小小的、像水一般温柔湿润的共鸣里舒展开来。
周元媛终于发自内心地觉得,更年期,还有这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