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于永杰
(图片来源:pixabay)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成了很多人的“宝儿”,他们有的喊我去他们村吃樱桃,有的喊我去泡温泉,还有的给我唱歌跳舞,仔细一看,这些人不是文旅局长就是驻村书记。但讲真,花活看得太多,我反而更不知道该选谁了。
这可能也正是当下文旅局长们的苦恼所在,“网红”这条赛道人满为患,但流量总共那么多,于是他们只能更加标新立异。一些短视频甚至走向了庸俗化,比如搞怪扮丑、“湿身”裸露等。这些现象自然招来批评,但也有“网红干部”觉得委屈,他们认为自己的出发点是带动当地旅游和特产销售,“出格”是为了流量不得已而为之。
这番争议到底该怎么看呢?
首先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不管是文旅局长还是驻村书记,都是国家干部,低俗是一条不可碰触的底线,无论是什么创新做法和奇思妙想,都要在这条底线之上展开,对此不应该有讨价还价的空间。
细梳“网红局长”这一现象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能看出文旅短视频的庸俗化,是片面追逐流量的结果。就像一些“网红干部”自己所说的那样,追求流量的初心应该是服务于文旅事业本身的发展,而以哗众取宠的方式火了,带来的并非“美誉”,在评论区可以看到,很多人对此类视频都不甚赞同,这样的火法对当地文旅也不会带来多少正向作用。况且短视频这个赛道越来越卷,如果不改变“唯流量”的路径依赖,今天是“湿身”,那明天又要怎样才能吸引住眼球呢?
严格来说,视频号和主播火了,和当地文旅产业火了其实并不总是一回事。文旅局长或是其他官员都是公职人员,一段时间后难免会发生人员流动和变迁,当网红干部不在相关岗位后,就会出现一种尴尬局面,即粉丝追捧的是个人,局长换了人,热度也就难以为继。将本地文旅的发展同某个个人过度捆绑,并不是一种负责任和可持续的方式。
基层干部想方设法推销本地文旅,这一出发点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经过网络上一轮一轮的冷热交替后,人们应该逐渐冷静清醒地意识到,文旅局长毕竟是一个职务,回归到职务本身的定位和责任上来才是正解。
局长、书记当然也可以出镜露脸,现在不少局长在直播间主要推荐本地优质旅游产品、解决游客提出的问题,以这种方式“触网”显然更为合适。而发展文旅,当然也需要借助“网红”的影响力,但这个网红却不一定要由干部来当,局长们更应该成为打造本地网红,吸引外地网红,为旅游行业创造良好条件的幕后力量。
文旅其实本来是个传统行业,但因为新媒体这个变量的介入,给老产业搅起一池春水。当文旅和流量结合后,整个行业的运行规律其实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行业中每个人都要重新认识重新摸索,作为行政主管部门的文旅局首当其冲,而面对变局,守正与创新不可偏废。在拥抱变化探索出路时,免不了会有深一脚浅一脚的时候,只要及时总结校正,路一定会越走越稳,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