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论坛
作者:辽宁大学李安民经济研究院院长,重庆大学国家级特聘教授,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 姚树洁;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龚丹
在全球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人工智能已成为重塑国际竞争格局的核心变量。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市场空间巨大,发展人工智能前景广阔,要加强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努力开发更多安全可靠的优质产品”。我们要深刻认识发展人工智能的战略意义,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
顶层擘画:为人工智能发展指明方向
自1956年科学家首次提出人工智能以来,这一领域已从理论探索逐步演变为深度渗透社会各领域的关键力量。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等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工智能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中国通过系统性政策持续推进人工智能发展。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首次将“人工智能”纳入重点任务。2016年,“人工智能”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调,“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和国际竞争形势更加复杂,必须放眼全球,把人工智能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层面系统布局、主动谋划,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新阶段国际竞争的战略主动,打造竞争新优势、开拓发展新空间,有效保障国家安全”。这是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布的第一个系统部署文件,也是面向未来打造我国先发优势的一个指导性文件。继“人工智能”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后,2020年,人工智能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优先级进一步提升,展现出国家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坚定决心。
竞逐赛场:中国人工智能的突破与挑战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大国博弈的关键战场。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家不仅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导,更能通过技术输出重塑全球产业链分工。
近年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关键技术攻关取得显著成效,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应用层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自主研发的大模型如“悟道”“文心”加速商业化落地,腾讯、百度、华为等企业在全球超前谋划AI专利布局。
这些显著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两个核心动能的支撑:一是高等教育体系持续为人工智能领域输送高素质人才。近十年来,全国高校新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专业数量猛增,培养出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二是长期积累的产业基础设施为人工智能发展筑牢根基。中国在计算机制造、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经济等领域具备深厚积淀,为AI技术的转化与落地提供了完善的产业生态和丰富的应用场景。
上海实践:科技创新高地的示范效应
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呈现超预期强劲增长态势,产值增长13.2%,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依托坚实的产业基础、高效的资源集聚效应以及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上海正加快构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竞争力。“模速空间”是上海市打造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专业孵化和加速平台。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孵化器,上海徐汇“模速空间”构建了算力调度、开放数据、金融服务等五大平台。短短1年多的时间,100余家大模型企业在此扎根,带动周边200多家AI企业形成“创新矩阵”,有效加速了人工智能技术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进程。
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当下热门的大数据、“互联网 +” 等新兴业态均由此赋能。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践,不仅是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更对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布局与政策实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共享机遇:中国助力全球南方技术发展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推动与全球南方国家的技术合作,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探索技术合作的新路径与新模式。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明确要“共建中非数字技术合作中心,促进中国企业在非洲建设20个数字基建和数字转型示范项目”。中国充分发挥自身在大数据和数字平台领域的优势,助力当地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在老挝,中老两国围绕数字经济开展深入合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中国坚持以技术共享、协同发展为导向,推动人工智能的普惠应用,致力于构建开放、包容、协作的产业生态。这些实践不仅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责任担当,也为促进全球南方国家共同繁荣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