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钟鑫媛 通讯员 吴言斐
本报讯 在最新公布的嘉兴市知识产权兴企及专利转化运用十大典型案例中,南湖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基地建设助力柔性电子产业发展”与“瑞邦智能专利转化‘组合拳’推动核心专利产业化”两个案例成功入选,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南湖区瞄准柔性电子新材料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为核心载体,构建高价值专利培育体系,加速技术成果转化。通过实施知识产权管理国际标准,为柔性电子企业提供系统性培训,将知识产权管理融入研发全流程,并建立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形成专利布局策略。同时,联合专业服务机构搭建对接平台,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培育高价值专利组合,提升发明专利授权率。
专利导航分析成为技术突破的重要抓手。南湖区主动对接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柔性电子技术专利检索、竞争对手分析及专利价值评估,精准定位技术研发方向。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更是获批省级高价值专利培育基地,累计获国际国内专利844项,服务企业订单超1000万元,吸引54家上下游企业落户嘉兴,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为了加速专利产业化,我们还建立了柔性电子材料、制备技术等专题数据库,动态监控重点专利与发明人,通过联盟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风险预警。”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推动专利产业化实践中,浙江瑞邦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一种猪胴体在线分割系统”专利为核心,打造智能分割机器人系统,成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典范。该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设立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引入高端人才攻关机器人视觉引导算法、精准切割装置等核心技术,形成研发与生产的闭环。面对产业化资金压力,区市场监管局协助企业以专利质押融资4140万元,破解资金瓶颈。目前,该系统已在中粮集团、叮咚买菜等企业应用,累计销售额突破600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通过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研发平台,企业持续提升专利质量;借助“浙江省知识产权在线”平台对接金融资源,拓宽转化渠道……瑞邦智能专利转化的创新实践,不仅推动了屠宰行业技术革新,更为中小企业活用知识产权、实现“知产”变“资产”提供可复制路径。
高价值专利培育强化了产业链韧性,专利转化“组合拳”则打通了技术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柔性电子产业的集聚效应与瑞邦智能的产业化成果,折射出南湖区以知识产权为核心驱动力的发展逻辑。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金融支持等多维发力,南湖区创新活力持续释放,2024年,全区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8.92件,同比增长39.44%,居全市前列。
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南湖区在知识产权创新生态建设上的精准施策。南湖区通过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以专利评价、开放许可等机制加速成果转化,并构建“孵化级—成长级—样板级”梯度培育体系,目前已有51家孵化级企业、15家成长级企业入库“金种子计划”,形成全生命周期服务闭环。同时,全面深化知识产权科创金融改革,完善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全链条服务,今年新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88.92亿元,创历史新高,为中小企业突破资金瓶颈提供了坚实支撑。
接下来,南湖区将深化知识产权与产业、科技、金融的融合,持续优化创新生态,通过培育高价值专利和推动核心专利产业化,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南湖经验”。
上一篇:线上投资+线下取钱,这是新型诈骗
下一篇:小巷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