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乌鲁木齐高新区:促产学研合作“落地生金”
◎本报记者 梁 乐
近日,在新疆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举行的“星耀高新 智创未来”2025“四链融合”创新驱动发展大会上,新疆天物生态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疆天物”)和新疆电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疆电子研究所”)的两个创新项目签约落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应汉杰及其团队、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及其团队分别与新疆天物、新疆电子研究所这两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推进创新项目建设。双方将聚焦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大数据应用等领域,持续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深度融合,为产业技术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院士合作项目含“新”量如何?企业如何用好创新资源?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这两家企业寻找答案。
利用玉米秸秆制糖
玉米秸秆、玉米壳、玉米芯等农作物残留物,以及木屑等林业残留物,都属于非粮生物质。这类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而在科技加持下,这些原料有可能实现“身价倍增”。
作为新疆重点培育企业,新疆天物主要深耕大宗有机固废处理资源化、非粮生物基材料开发、生物质合成及生态治理领域,先后承担国家及自治区科研项目18项,获得授权专利67项,初步形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虽然企业在生物质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要扩大生物质的原料范围,更加高效地利用生物质资源,单凭企业‘闭门造车’搞研发是远远不够的。”新疆天物董事长蔡宜东告诉记者,此次企业与应汉杰院士团队合作,共同启动了“非粮生物质糖生产技术与配套装备开发”项目,将为企业开辟新赛道。
该项目主体负责人、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晨杰介绍,该项目将突破传统酶法制糖技术,不依赖粮食作物,而是利用玉米秸秆等非粮生物质制糖。同时,项目团队将依托企业完善的设施设备,构建10万吨级非粮秸秆糖平台,并进一步拓展下游糖产业产品的开发应用。
朱晨杰表示:“项目预计在今年底落地并进入试生产阶段。我们希望3到5年内,这项技术能够成熟并在新疆得到推广应用,达到100万吨级非粮生物质消耗量,助力我国合成生物产业原料端发展。”
夯实数字化技术底座
新疆电子研究所董事长陈建伟告诉记者:“此次项目签约,将进一步夯实数字化技术底座,为新疆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赋能。”
新疆电子研究所是新疆最早在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从事研究、开发、集成、应用以及技术服务的转制科研机构。多年来,企业研发完成电子和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两化融合技术等应用领域重大科研项目数百项,其中许多项目达到自治区乃至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
作为新疆首批认定的4家新型研发机构之一,新疆电子研究所此前已与梅宏院士团队展开合作,围绕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工业物联网基础软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和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数据要素×工业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展开合作。此次双方再度携手,共同承担“面向产业多源异构数据的深度智能关联融合平台”项目。
该项目致力于在产业数据融合方面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推动产业集群智能决策应用成果产业化,实现企业信息、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申报等各类型数据的汇聚与共享,通过构建新疆产业集群多源异构大数据融合平台,为企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数据底座。未来,该项目有望在制造业、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金融等领域实现广泛应用。此外,企业在与院士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将注重培养更多本地技术人才,为新疆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科技局党组书记李小敏表示:“我们将不断优化政策环境,为院士合作项目在资金支持、项目申报等方面提供便利,力争引进更多院士合作项目落地。”(梁乐)
原标题:乌鲁木齐高新区:促产学研合作“落地生金” 来源:科技日报
上一篇:仰韶陶纹越千年
下一篇:纠“烟酒歪风” 扬“正气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