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茅台求真QC小组成员采集实验数据。 陈超 摄郑凯文在调试代码。
母雨(前)指导学生使用分析仪器。
刘显玉
在茅台,新时代的劳动者正用智慧与汗水重新定义工匠精神——他们中,有人将光谱仪对准大曲,用数据解析工艺密码;有人将自己锤炼成数字工匠,搭建起茅台文旅公司的智能中枢;有人在实验室与课堂间奔走,让学生闻着玫瑰香理解化学反应。
当代工人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在茅台,当工匠精神遇见创新力量,他们用科技思维重释传统,用跨界视野续写匠艺,用实际行动证明——劳动的价值,不仅在于坚守,更在于创造。在茅台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这些既懂传统、又善创新的劳动者,用奋斗创造茅台的美好未来。
求真QC小组:让大曲检测提速60倍
在茅台酒厂生产管理部实验室里,近红外光谱仪正悄然运转,短短两分钟内,大曲样品的水分、酸度、糖分等关键指标数据便精准呈现——这一速度,比传统手工检测快了整整60倍。
此前,茅台大曲一直沿用传统手工检测法,称样、水浴、过滤、定容、滴定等一系列繁琐步骤,不仅耗时漫长,且在效率上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检测需求。2021年,大曲关键指标检测覆盖率仅为25%,而公司要求到2023年实现100%的全覆盖,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愈发凸显。
面对检测需求量激增的沉重压力,革新检测手段已刻不容缓。为更好地做好生产服务保障,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及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下,2022年1月,由生产化验室的袁进、孙时光、王程成、肖徐、杨洁、焦丹丹、李静和王薇娜8名技术骨干组成的求真QC小组正式成立,团队平均年龄30岁,专业领域涵盖生物工程、发酵工程等,年轻而充满活力,为技术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秉持“让传承的更传统,让创新的更现代”的理念,组长袁进带领小组成员开展《茅台酒大曲常规理化指标快速测定方法的研发》课题。经深入研究与反复论证,近红外光谱技术凭借“无损、快速、多指标同步”的显著优势,成为突破瓶颈的关键。
近红外光谱技术通过解析物质分子中含氢基团的振动光谱,实现对成分的精准解析。其核心原理在于:当近红外光照射样品时,不同分子结构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形成独特的光谱信号,如同人类指纹般具有唯一性。
然而,将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茅台大曲检测并非一帆风顺。虽然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茅台酒醅检测中已有应用,但茅台大曲与酒醅的光学散射特性完全不同,其复杂成分让求真QC小组现有模型有些“水土不服”。小组成员只能一头扎进参数:光谱预处理、算法优化……每一步都需反复验证。
最棘手的算法环节,求真QC小组在偏最小二乘法基础上创新“茅台定制算法”,使模型稳定性(SEP/SEC)达标1.2以内。“当时公司和部门协调了行业内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老师来指导,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后,我们根据这些意见立马改进。”袁进回忆道。正是团队成员们的拼搏付出,才让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茅台大曲检测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22年10月,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新方法通过验证,精准度偏差(Re值)控制在5%以内,单个样品检测时间从120分钟压缩至2分钟,效率提升60倍,实现了检测覆盖率100%;且近红外方法可以实现无损检测,检测后的样品可完全回收利用,年回收大曲约4.5吨。更重要的是,数据反馈从“隔日达”到“实时传输”,为茅台酒的生产指导、工艺纠偏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依据,推动生产检测工作从传统的事后总结分析,迈向过程控制与提前预判的新阶段,为公司生产大数据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助力“经验型生产”向“经验+数据”的现代化生产模式转型。
光环背后,浸润着团队成员的汗水与坚守。
2022年,求真QC小组成员孙时光花近4个月时间,完成数据整理与模型验证。
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ICQCC)成果发表赛的挑战,让肖徐、杨洁吃尽苦头——比赛在斯里兰卡举行,发表语言为英文。在赴斯里兰卡参赛前,公司组织专家进行英语培训,让肖徐、杨洁脱产培训,她们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拆解成通俗易懂的口语,“‘酸度’翻译成‘总酸含量’,并反复打磨‘酱香型白酒’‘糖分’等术语的英文翻译……”
经过3个月时间,终于攻克语言难关。
比赛当天,求真QC小组团队成员身着马面裙、佩戴茅台文旅挂件登台,最终斩获金奖。“茅台挂件成为吸引国际友人目光的‘文化名片’,许多人主动来合影留念。”肖徐和杨洁说。
从传统手工滴定到红外检测,从实验室到国际领奖台,这支8人团队以技术创新与执着热忱将目光投向更多检测痛点,“大曲的糖化力检测模型、液化力检测方法已进入开发阶段。”袁进说。
郑凯文:从金融从业者到“数字匠人”
走近郑凯文的办公桌,一张张便笺记录着数字化工作的AB面,左侧列着“茅台商旅安全加固”“数据中台建设”等重大项目,右侧则是“打印机驱动更新”“会议室话筒调试”等琐碎任务。
很难想象,两年前他还西装革履穿梭于金融世界。而今,他已成为茅台文旅公司数字化领域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2023年,郑凯文怀揣着对家乡和茅台品牌的热爱,通过社会招聘加入茅台文旅。那一年,茅台文旅公司数字化基础还较为薄弱。
“刚入职时,公司还在使用Excel和手工签字的方式报销出差费用,没有专职的IT岗,连OA系统也未完善。”毕业于东北大学物联网系的郑凯文仍记得初到公司的场景。
面对这样的“数字化”基础,郑凯文脑子里生出一个数字化构想。在没有专职IT岗的茅台文旅公司,郑凯文从“一个人的科技部”开始破冰之旅。
他计划将大学所学运用起来,从茅台文旅公司最核心的商旅系统切入,从0到1建设“茅台商旅”系统底层架构。
2024年初冬,郑凯文带领8人团队开启“百日攻坚战”。
白天,他与亚朵、锦江等7家大型酒店集团谈判协议,晚上调试系统至凌晨3点。
“最惊险的时刻出现在系统上线前夜。”郑凯文回忆道。
距离预定发布时间还剩2天,核心酒店数据调用模块突然出现数据溢流。团队成员都觉得只能推迟上线了,而郑凯文选择尽力一试,通宵达旦调试代码。
最终,“茅台商旅”如期上线,成为服务茅台集团4万员工差旅的“中枢”: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342个地级市、36个国家,签约3万多家酒店及国航、川航等航空公司,订单量在茅台集团三大服务商中居首。
“茅台商旅”系统的成功上线,只是郑凯文宏大数字化构想的第一步。
在中国酒文化城,游客张女士通过小程序预约VR云游,身临其境地感受酿酒工艺的千年传承;智能检票系统根据客群自动分流,省去80%人工操作;停车场预警系统实时监测车位,化解了茅台镇“寸土寸金”的停车难题。
这些流畅体验的背后,是郑凯文团队构建的“数字神经网络”——参观结束后,系统根据游客的浏览记录推送文创产品,促成线上下单。这套由7台云服务器支撑的“1+2+4+N”架构平台,整合了票务管理、应急指挥、精准营销等功能,将景区运营效率提升40%。
“说服老员工拥抱智能检票系统是最难的。”郑凯文说。他针对不同的客群设置了不同的检票政策,省却了大量的人工操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员工们逐渐感受到了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反而成了数字化宣传员。
除了商旅系统和智慧景区系统,郑凯文还在茅台会务策展领域大展拳脚。
2024年,茅台集团红缨子高粱季活动上,2000名嘉宾的接待工作成为数字化会务系统的“大考”。
从收到电子邀请函开始,嘉宾的航班接机、酒店入住、会议日程甚至晚宴座位,都通过茅台文旅搭建的会务系统无缝衔接。
这背后是郑凯文与茅台文旅策展事业部领导同事的数次需求沟通,数十次推倒重来的系统优化。
针对“嘉宾多次行程改变导致接送混乱”等痛点,开发动态提醒通知算法,保障接待流程畅通。
如今,这套系统已支撑茅台集团在全国举办的许多大型活动,接待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
在网络安全领域,郑凯文推动建立“4+3+2”防护体系:每月巡检信息系统、排查整改非正版软件、梳理系统资产台账、起草网络安全制度;每季度备份关键数据至茅台云,漏洞扫描覆盖28台服务器。
如今,茅台文旅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郑凯文并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他正马不停蹄地着手下一个构想。
郑凯文看来,地域文化IP“黄小西”逐渐成为推动酒旅融合的重要载体。这一IP以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为灵感,通过精细化的设计,打造出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美感的形象。接下来,茅台文旅公司计划围绕“黄小西”拓展文创产品,如民族服饰、数字互动等。让“黄小西”在贵州各大景区“穿上”不同民族的传统服饰,成为游客体验多元文化的窗口。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茅台,了解贵州,让茅台文旅的品牌更加闪亮。
当谈及工作感悟时,郑凯文说:“和老师傅们酿造茅台酒一样,数字化也需要匠人精神。每次系统迭代就像酿造工艺,需要精益求精。我的目标是尽自己所能,让每一个建设的数字化项目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以‘数字+文旅’助力茅台文旅行稳致远。”
正是凭借这种执着的追求,郑凯文带领技术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创新。
母雨:科研与教学齐头并进
每周花费超70个小时与科研死磕,假期全扑在项目和论文上,桌子上整齐码放着40厘米高的申报书,电脑里存着217个论文修改稿。
这是一位年轻大学老师的日常。
母雨,一位出生于1997年的青年教师,从四川大学博士毕业后,入职茅台学院不到两年时间,便承担了5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在中国科学院一区发表SCI论文4篇,更以独特的教学模式在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学评估中跻身前列。
“传统酿造并非玄学,其中蕴含大量未被揭示的科学规律。”母雨的研究领域涵盖微生物学、生态学、风味化学与生物信息学。
2023年8月加入茅台学院的母雨,一入职便展现出极强的科研能力。
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表皮葡萄球菌与汉逊德巴利酵母生物强化促进贵州盘县火腿增香的机理研究》,首次通过感官组学与宏转录组学技术,揭示了盘县火腿“风味互补”的微生物调控机制。
项目从2023年8月筹备到次年3月提交,累计修改文稿40余版,打印稿堆得老高。
“每一轮修改都是认知的迭代。”母雨说。
这份执着也换来了突破,团队从盘县火腿中筛选出两株关键菌株,构建了双菌风味优化模型,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撑。
母雨科研前进的脚步不止于此。酱香型白酒风味缺陷解析、高温大曲功能性葡萄球菌筛选、南北方酱曲差异研究……多个跨度极大的项目在他手中并行推进。为攻克这些课题,他常每天工作13小时以上。
“每个项目都像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他坦言,跨领域研究带来的人手短缺是最大挑战。
为此,他组建了食品品质调控机制研究团队,将课题拆解为微生物组、代谢组等具体方向,带领学生与合作伙伴共同探索。这种“团队作战”的策略成效显著:2024年,他带领团队发表了一区SCI论文3篇。
走出实验室,母雨的课堂也带着浓郁的酒香。
“高粱的淀粉怎么转化成酒?大曲发酵时究竟藏着多少微生物密码?白酒里的焦香、果香到底来自哪些化合物?”在茅台学院食品工程学院的课堂上,母雨将一瓶瓶调配好的溶液让学生们轮流感受。
“真是玫瑰花香。”“原来这是苯乙醇的味道。”随着阵阵惊呼,原本枯燥的《食品风味学》瞬间充满趣味。
作为去年全系教学评价前列的教师,母雨的秘诀是“敢颠覆传统”。他说:“学生不是不爱学,而是需要被‘勾住兴趣’。”面对《食品风味学》中抽象的风味概念,他直接把实验室搬进课堂:将呈香物质配成溶液让学生亲身体验,再结合生产工艺溯源——“这种香味是发酵还是蒸馏形成的?是羟基还是苯环结构决定的?”层层追问下,学生从“闻个热闹”变成“琢磨门道”。
而在《白酒工艺学》实验课上,他的改革更为“硬核”。
“很多‘00后’连高粱、小麦都没摸过,怎么酿酒?”为此,他将实验课拆解成“全流程沉浸体验”:从原料辨识、大曲质量评价,到酒醅、窖泥和基酒成分检测,学生化身“酿酒师”,亲手揭开“一粒粮到一滴酒”的奥秘。
“未来,我打算将制曲和酿酒实践也搬到实验课堂上,力求学生就业后能快速进入角色,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他说。
母雨是土生土长的遵义人,进入茅台学院后,学校提供的三室一厅住房、百万级科研设备支持,让他感受到茅台对人才的重视与渴求。更令他触动的是茅台对科研的投入:2024年科研经费达8.2亿元,实验室里有核磁共振、扫描电镜、高分辨质谱等尖端设备。
去年,母雨还负责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的申报工作,通过走访省内外食品企业,联合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放500份问卷,用最“笨”的方式完成了就业需求调研,最终以翔实的调研报告通过教育部备案。“如今,我们正在进行该专业的正式申报,如果成功获批,不久将迎来首届学生,目标是培养懂营养、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他说。
(本版资料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贵州茅台提供)
上一篇:云居寺千米步道激活“冷门”石经山
下一篇:南下招商带了8位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