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高玉璞 通讯员 李彦鹏
在历史长河里,文物流转传承,宛若一位睿智老人,守护着时间留下的印记。走进乌兰察布市博物馆第一展厅,目光立即被陈列在展柜里的一只古韵十足的彩陶盆吸引。该馆社会教育宣传部李彦鹏介绍:“这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王墓山下类型彩陶盆,距今约6000年,出土于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章毛乌素遗址。”
仰韶文化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也是我国第一个考古学文化,命名于1921年。“内蒙古自治区是仰韶文化北扩的重要区域,仰韶时期的遗址和文物十分丰富。”李彦鹏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李彦鹏的介绍下记者得知,今天的乌兰察布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仰韶文化人群,他们主要来源于两种文化类型的人群迁徙:一种是分布在河北省中南部和河南省北部的后岗类型,另一种是分布在渭河流域的半坡类型,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在岱海地区相遇。岱海位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是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面积约50平方公里,仰韶文化时期,它的面积是现在的4倍。
岱海附近的王墓山遗址坐落在王墓山北坡台地上,南高北低,顶部平坦,东西宽300米,南北长400米,呈不规则长方形。出土的陶钵、陶盆等以砂质红褐陶为主,也有一定量的泥质红陶,均为手制。砂质陶较粗疏,火候不高,陶色不匀;泥质陶较坚硬。陶钵、陶盆上面的纹饰以线纹和细绳纹为主,也有素面和彩绘的。
章毛乌素遗址和王墓山遗址是仰韶文化典型遗址点,因王墓山坡下遗址发掘的面积较大,遗迹布局清楚,出土遗物丰富,类似遗存在内蒙古中南部普遍存在,故有的学者将其命名为“仰韶文化王墓山下类型”,有的学者称其为“王墓山类型”。
王墓山下类型属于仰韶文化早期向中期过渡性遗存,年代为距今5800—6000年。该类型遗存与关中地区的遗存不一样,关中地区的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泾渭分明、互补混杂,而王墓山坡下类型遗存可能是半坡晚期和庙底沟早期的人群在沿汾河谷地北上时相遇,并且在途中又吸收了沿途的本土文化,因而出现了半坡晚期和庙底沟早期两种文化因素混杂的类型。
彩陶盆作为中国原始先民赋予生活用具艺术价值的产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从纹饰方面也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图腾崇拜。
仰韶文化彩陶的装饰内容很丰富,有写实的,也有抽象的,甚至有些纹样还带有神秘色彩,主要类别有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几何纹。其中,半坡型彩陶以鱼纹为典型,庙底沟型彩陶则以花叶纹为典型。
李彦鹏说:“制陶技术最能体现当时手工业的发展水平,王墓山下类型彩陶处于仰韶文化彩陶的兴盛时期,章毛乌素遗址出土的这只王墓山下类型彩陶盆是泥质黄褐陶,敛口、圆唇、卷沿、上鼓腹、下腹内收、平底,盆唇与沿面施黑彩,上腹绘有柳叶纹、弧线纹、窄条纹组成的图案,传递着当时人们的情感寄托和对大自然的崇拜。”
彩陶器上丰富的纹饰是供人欣赏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纹饰在陶器上的位置与人的视线高低有关,通常绘制在人的视线最容易接触的部位。原始人类席地而坐,器物放置比较低,视线接触到的部位通常在器物的口沿和大口器的内壁以及肩部、上腹部,所以文中彩陶盆下半部没有纹样装饰。
通过这只彩陶盆我们得知,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相当成熟的制陶经验,包括选用陶土、塑坯造型、烧制火候等一系列技术和绘画工艺。彩陶上装饰的花纹颜色大多以红底黑花为主色调,花纹有花瓣纹、钩叶纹、涡纹、三角涡纹、条纹、网纹以及圆点纹等。这些花纹并非凭空想象随意绘画,而是来自现实物品的造型,通过朴实的颜色和简单的线条,描绘出远古神秘的画卷,反映了仰韶文化王墓山下类型的时代特点和今天的乌兰察布地区在当时的地域风格。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王墓山下类型彩陶盆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仰韶文化的重要器物。站在它面前,可以看到远古先民对色彩的独特使用和对艺术的追求,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向往。
(本版图片由乌兰察布市博物馆提供)
上一篇:尾盘:道指有望录得十连涨